第175章 国产通信设备批量生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1nbsp年nbsp1nbsp月的东北工业基地,哈电通信器材厂的蒸汽机车喷着白雾驶过厂区,厂房屋顶的积雪被机器震动簌簌落下。镜头推进装配车间,200nbsp台墨绿色国产nbsp“前进一号”nbsp电台整齐排列,工人正用扭力扳手校准天线接口,金属碰撞声与广播里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交织。字幕浮现:1961nbsp年初,当nbsp“红十月”nbsp生产线的国产化改造画上句号,新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迎来从nbsp“拼装”nbsp到nbsp“创造”nbsp的质变。在零下nbsp20℃的装配车间,在摆满千分尺和示波器的检测台,老陈和他的同事们用nbsp239nbsp天的日夜攻坚,让nbsp“国产”nbsp二字不再是贴在设备上的标签,而是刻进每个焊点、每个参数里的质量承诺。】
nbsp1961nbsp年nbsp1nbsp月nbsp5nbsp日,哈电通信器材厂的总装车间里,42nbsp岁的技术主管老陈捏着游标卡尺,俯身检查第nbsp137nbsp号电台的高频振荡器焊点。放大镜下,0.2nbsp毫米的焊锡瘤让他眉头紧锁:“这个焊点会导致高频信号衰减返工。”nbsp他的白大褂口袋里,装着nbsp1958nbsp年nbsp“红十月”nbsp生产线国产化时的笔记本,第nbsp47nbsp页nbsp“焊点高度≤0.15nbsp毫米”nbsp的红色批注,至今仍清晰如昨。
nbsp一、生产线的涅盘重生
nbsp根据《19601961nbsp年国产通信设备量产档案》(档案编号nbspGDB19610102),此次批量生产的nbsp“前进一号”nbsp电台,是在nbsp1958nbsp年国产化nbsp“红十月”nbsp的基础上,融合三年来的nbsp127nbsp项技术改良而成。老陈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nbsp“国产化率达标”——nbsp从电子管到电阻电容,92%nbsp的部件需实现自主生产,而nbsp1959nbsp年中苏断供时,核心部件的合格率曾低至nbsp65%。
nbsp“就说这陶瓷电容器,景德镇的师傅烧了nbsp38nbsp炉才找到合适的配方。”nbsp老陈敲了敲检测台上的元件,天蓝色的釉面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现在的介电常数稳定性比苏联原装件还要好nbsp0.5%。”nbsp他指着流水线旁的公示板,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各部件的国产化进度:蜂房式绕线电感合格率nbsp98.7%,高频三极管寿命超过nbsp5000nbsp小时,均优于苏方设计指标。
nbsp二、寒区测试的破冰之旅
nbsp1nbsp月nbsp10nbsp日,首批nbsp50nbsp台电台运往内蒙古海拉尔进行寒区测试。老陈亲自带队,在零下nbsp35℃的野外搭建临时实验室。当他将电台从棉帐篷搬到露天环境,电子管灯丝的预热时间比常温延长了nbsp40nbsp秒nbsp——nbsp这个细节被他迅速记录在冷凝的笔记本上:“阴极涂层在超低温下发射效率下降nbsp18%,需增加预热补偿电路。”
nbsp技术组连夜拆解设备,在电源模块中加装了老陈设计的nbsp“镍铬合金预热片”。再次测试时,电台在启动后nbsp15nbsp秒内达到额定功率,比苏联同类设备快了nbsp25nbsp秒。陪同测试的边防军通信参谋感叹:“以前进口电台在雪地里得烤半小时才能用,现在咱们的设备能跟着战士冲锋了。”
nbsp三、热带丛林的防潮硬仗
nbsp与此同时,另一支测试队在云南西双版纳遭遇湿热挑战。当电台在nbsp85%nbsp湿度环境下运行nbsp48nbsp小时后,电路板出现大面积霉斑,信号杂音指数飙升至危险值
第175章 国产通信设备批量生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