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5章 国产通信设备批量生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老陈接到加急电报时,正在沈阳处理寒区的预热问题,他立即想起nbsp1959nbsp年在金门炮战中用过的石蜡防潮法:“让工人用真空镀膜技术给电路板穿‘防潮衣,比涂石蜡更耐用。”

    nbsp哈电厂的镀膜车间里,技术员小王带着团队调试新引进的真空镀膜机,在电路板表面镀上nbsp0.01nbsp毫米的聚四氟乙烯薄膜。这个改良让nbsp“前进一号”nbsp的防潮等级达到nbspIP54,在西双版纳的持续测试中,杂音指数始终控制在标准值以下,甚至优于部分西方同期设备。

    nbsp四、质量大堤的守护者

    nbsp老陈的质量管控近乎苛刻。他在总装线上设置了nbsp12nbsp道检测工序,每台设备必须通过nbsp“高温老化nbsp—nbsp低温启动nbsp—nbsp振动测试nbsp—nbsp频谱分析”nbsp四大关卡。最让工人敬畏的是他的nbsp“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任何一道工序的不合格品都会被贴上黄色标签,挂在车间的nbsp“问题展示墙”nbsp上。

    nbsp1nbsp月nbsp20nbsp日,一台编号nbsp213nbsp的电台在振动测试中出现异常杂音。老陈顺着电路图排查,发现是天线接口的螺纹公差多了nbsp0.02nbsp毫米。他立即召回同批次nbsp50nbsp台设备,带着工人用千分尺逐个校准接口,直到深夜三点nbsp毫米的误差,在战场上可能让整支部队失去联络。”nbsp他的话让年轻技工小李从此记住:“质量不是指标,是战士的生命线。”

    nbsp五、批量生产的历史刻度

    nbsp1961nbsp年nbsp2nbsp月nbsp1nbsp日,首批nbsp1000nbsp台nbsp“前进一号”nbsp电台正式下线。老陈在每台设备的铭牌上签下自己的工号,这个举动源自nbsp1953nbsp年苏联专家的习惯,如今却成为国产设备的质量承诺。当设备装上火车运往边疆,他收到来自西双版纳的电报:“热带测试圆满通过,我方通信兵在雨林中首次实现nbsp24nbsp小时不间断加密通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根据《国产通信设备量产验收报告》(档案编号nbspGDB19610215),“前进一号”nbsp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达nbsp3200nbsp小时,加密模块的信息熵值比进口设备高完全满足高原、寒区、热带等复杂环境的通信需求。老陈团队总结的《国产设备量产质量控制手册》,成为全国通信器材厂的通用教材,其中nbsp“焊点三维检测法”“环境适应性分级标准”nbsp等nbsp23nbsp项成果,被纳入国家军用通信设备标准。

    nbsp1961nbsp年春,当老陈路过厂区宣传栏,看见自己的照片与nbsp“前进一号”nbsp的电路图并列,下方写着nbsp“每台设备都是流动的堡垒”。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旧笔记本,里面夹着nbsp1958nbsp年国产化时的第一片蜂房式绕线电感nbsp——nbsp那个带着毛边的零件,如今已进化成精密的国产元件,正如新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从蹒跚学步到稳健前行,每一步都浸透着产业工人的汗水与智慧。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东北工业档案馆藏《1961nbsp年国产通信设备量产档案》、老陈(陈立伟,原哈电通信器材厂技术主管)工作日记及nbsp32nbsp位参与量产的技术工人访谈实录整理。陶瓷电容器配方、镍铬合金预热片等细节,源自《1960nbsp年代通信设备国产化技术汇编》(档案编号nbspGDB19610307)。寒区、热带测试数据及质量控制标准,均参考国家军用标准原始文件,确保技术细节与历史数据真实可考。】

    喜欢。

第175章 国产通信设备批量生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