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0nbsp年nbsp9nbsp月的北京邮电部大楼,泛黄的楼梯扶手映着秋日阳光,走廊尽头的打字机正吐出《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文件,油墨未干的nbsp“效率”“服务”nbsp等关键词格外醒目。镜头切换至甘肃天水的基层邮电所,所长老李蹲在地上用粉笔在水泥地面画出工作流程图,旁边的绿漆木门上,“电报”“信函”“包裹”nbsp的搪瓷牌已有些歪斜。字幕浮现:1960nbsp年秋,当新中国通信网络在技术突围中初具规模,邮电部一纸改革方案犹如投向湖面的石子,在全国nbsp2.3nbsp万个基层邮电所激起层层涟漪。这场始于文件的管理革命,最终在无数个像老李这样的基层管理者手中,化作优化流程的粉笔线、重新分配的值班表、墙上新贴的服务承诺nbsp——nbsp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为邮电系统的高效运转铺就基石。】
nbsp1960nbsp年nbsp9nbsp月nbsp10nbsp日,邮电部会议室里,48nbsp岁的体制改革小组组长王国华敲着《改革方案》第nbsp7nbsp页:“现在全国通信故障平均处理时间nbsp6.2nbsp小时,而苏联同期是nbsp2.5nbsp小时。”nbsp他的目光扫过参会的各省代表,“不是设备不如人,是管理跟不上。”nbsp此时的甘肃天水邮电所,45nbsp岁的所长老李正对着堆积如山的电报单发愁nbsp——nbsp昨天收到的加急电报在传递过程中错投,导致县粮食局误判了秋收调度计划。
nbsp一、挂号信里的改革先声
nbsp根据《1960nbsp年邮电系统改革试点记录》(档案编号nbspYDB19600904),首批改革试点选在甘肃、江苏、辽宁三省,核心是推行nbsp“三局分离”nbsp制度:将邮电所的行政、业务、后勤职能分开,同时建立nbsp“首问负责制”nbsp和nbsp“故障处理限时制”。老李所在的天水所成为西北试点单位,他接到的第一份改革文件,是盖着红章的《邮电所标准化管理手册》,第nbsp12nbsp页的nbsp“人员分工表”nbsp让他皱起眉头:“原本nbsp3nbsp个人干的活,现在要分成nbsp4nbsp个岗位,人从哪儿来?”
nbsp二、水泥地上的流程革命
nbsp9nbsp月nbsp15nbsp日,老李在邮电所的水泥地面画出nbsp“L”nbsp型工作区:左侧是nbsp“电报处理区”,中间是nbsp“信函分拣台”,右侧是nbsp“包裹登记处”,角落用木板隔出nbsp“故障维修角”。他翻出用了五年的值班表,用红笔将nbsp“全能岗”nbsp改为nbsp“专责岗”:老张专门负责电报译电,小王守着电话机,自己则兼管故障处理和群众接待。这个改革在第一天就遇到阻力nbsp——nbsp负责包裹的老王抱怨:“以前顺手就能发电报,现在得绕半圈登记,麻烦!”
nbsp老李没有反驳,只是把《故障处理记录簿》摊开:“上个月电报错投nbsp3nbsp次,包裹积压nbsp5nbsp天,问题就出在‘顺手上。”nbsp他借鉴在部队当文书时的经验,设计了nbsp“工序流转单”,每份电报、每个包裹都要经过nbsp“接收nbsp—nbsp登记nbsp—nbsp处理nbsp—nbsp复核”nbsp四个环节,流转单上必须有经手人签字。这个看似繁琐的流程,在三天后的加急电报处理中初见成效:县医院的急救药品申请,从接电到发车,时间缩短了一半。
nbsp三、黑板上的时间战争
nbsp最让老李头疼的是故障处理效率。根据《天水邮电所改革前运营数据》,线路故障平均修复时间长达nbsp8nbsp小时,主要原因是维修员经常被派去干杂活。他在黑板上画了个钟表,将每天
第174章 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