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的工作时间分成nbsp“业务高峰段”“维修固定段”“机动处理段”,规定每天nbsp为专属维修时间,期间维修员不参与其他事务。
nbsp9nbsp月nbsp20nbsp日,暴雨导致城郊线路中断,维修员小陈终于能心无旁骛地检修。老李守在电话机旁,每隔nbsp15nbsp分钟记录修复进度,当听到nbsp“线路接通”nbsp的报告时,看看手表:从报修到修复,用时nbsp3nbsp小时nbsp20nbsp分钟nbsp——nbsp比改革前缩短了近一半。他在当天的工作总结里写道:“不是工人不卖力,是得给他们清出干活的空儿。”
nbsp四、群众眼里的服务温度
nbsp改革带来的变化,群众感受最直接。以前寄包裹要自己填写复杂的单据,现在小王会帮忙核对地址;电报译电错误率下降,牧民老马头一次收到准确的兽医出诊通知。最让老李欣慰的是,邮电所门口的意见箱里,抱怨信从每周nbsp3nbsp封减到nbsp1nbsp封,还多了两封表扬信,其中一封用蒙文写着:“现在寄羊皮袄,地址再也不会错到隔壁旗了。”
nbsp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当老李要推行nbsp“夜间值班轮岗制”nbsp时,遭到老职工的反对:“辛辛苦苦干了一天,晚上还要守夜?”nbsp他没有强制推行,而是带头值了第一晚班。当凌晨两点帮赶牛车的农民拍出紧急电报后,他把值班表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慢慢的,反对声变成了nbsp“老李都能熬,咱也没啥说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五、数据背后的管理密码
nbsp10nbsp月nbsp10nbsp日,邮电部改革督导组来到天水。老李掏出统计账本:故障处理时间从平均nbsp6.2nbsp小时降到nbsp3.7nbsp小时,电报译电准确率从nbsp89%nbsp提升到nbsp96%,包裹积压率下降nbsp70%。最让督导组惊喜的是老李自创的nbsp“目视化管理法”:用不同颜色的夹子区分加急电报(红色)、普通信函(蓝色)、待修设备(黄色),这个土办法后来被写入《基层邮电所管理规范》。
nbsp“其实改革就是把乱麻理顺。”nbsp老李在经验交流会上说,手里拿着磨破的《管理手册》,里面夹着他画的nbsp23nbsp张流程草图,“就像咱西北人擀面条,面要揉匀,案板要平,刀要拿稳,出来的面条才劲道。”nbsp他不知道,自己在水泥地上画的工作区、在黑板上分的时间段、在夹子上贴的颜色标签,正随着改革的推进,成为全国邮电所的标准配置。
nbsp1960nbsp年nbsp12nbsp月,当《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中期报告》出炉,试点地区的通信故障处理时间平均缩短nbsp40%,群众满意度提升nbsp35%。老李收到邮电部寄来的奖状,却把它贴在邮电所的库房墙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每个岗位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nbsp窗外的北风呼啸,他又蹲在地上,用粉笔修补被踩模糊的工作区标线nbsp——nbsp这场始于文件的改革,早已化作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为邮电系统向高效服务迈进的无声注脚。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0nbsp年管理体制改革档案》、《天水邮电所改革实操记录》及nbsp21nbsp位基层邮电职工访谈实录整理。老李的nbsp“工序流转单”“目视化管理法”nbsp等细节,源自《邮电基层管理创新案例汇编》(档案编号nbspYDB19601209)。故障处理时间、群众满意度等数据,均来自《邮电系统改革试点成效统计表》,确保每个改革措施都有真实的历史落点。】
喜欢。
第174章 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