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情报通信对抗加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0nbsp年nbsp7nbsp月的福建东山岛,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某监听站的伪装网下,十数台苏制nbsp“绿宝石”nbsp接收机正在高速运转,纸带输出口吐出密密麻麻的脉冲信号。镜头推近布满弹孔的观察哨,情报分析员小杨戴着降噪耳机,手中的铅笔在坐标纸上标注着异常信号波动,背后的黑板写满nbsp“国民党军近期通信特征变化”nbsp的分析要点。字幕浮现:1960nbsp年夏,当台海对岸频繁异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情报通信对抗在电波中悄然升级。陈恒团队的监听设备nbsp24nbsp小时吞吐着海量信号,情报分析员们在脉冲与杂音中甄别真相,用脑力与耐力编织着信息战场的nbsp“天罗地网”。】
nbsp1960nbsp年nbsp7nbsp月nbsp5nbsp日,厦门情报总站的地下室里,26nbsp岁的小杨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铅笔在《国民党军通信信号日志》上划出深痕。自nbsp6nbsp月以来,敌方的加密信号突然出现规律性间歇,每天nbsp准时消失,这个异常让他想起三个月前截获的nbsp“金门防卫司令部”nbsp密电nbsp——nbsp当时正是利用类似的信号间隙,破获了敌方的补给计划。
nbsp一、电波迷宫中的猎魔人
nbsp根据《1960nbsp年台海情报通信对抗档案》(档案编号nbspPLATX19600702),陈恒团队部署的nbsp12nbsp个海岸监听站,日均截获敌方信号nbsp3000nbsp余条,但nbsp95%nbsp以上是经过加密的无效信息。小杨的工作台上,摆着三个不同型号的信号分析仪,分别对应敌方常用的nbsp2040MHz、6080MHz、100120MHznbsp频段,每个频段的信号特征都被他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标注。
nbsp“高频段信号最近多了nbsp15%nbsp的谐波分量。”nbsp小杨对着耳机麦轻声说,隔壁工位的老王立即在《信号特征对比表》做记录。这种基于经验的细微察觉,源自他三年来对敌方通信模式的持续跟踪nbsp——nbsp笔记本里夹着nbsp1958nbsp年金门炮战期间的信号频谱图,每道波形都像老朋友般熟悉。
nbsp二、数据堆里的密码猎人
nbsp7nbsp月nbsp10nbsp日深夜,小杨突然发现nbsp21:00nbsp的信号间隙中,夹杂着极短暂的脉冲抖动。他调出近一周的监听记录,用坐标纸手工绘制信号强度曲线,发现在抖动出现的同时,低频段会出现nbsp0.1nbsp秒的载波偏移nbsp——nbsp这个被仪器忽略的细节,在手工记录中清晰呈现。
nbsp“像是莫尔斯电码的点划组合。”nbsp小杨盯着曲线突然顿悟。他尝试将抖动频率转化为点划信号,对照敌方nbsp1959nbsp年启用的nbsp“梅花”nbsp密码本,发现前三个抖动对应的正是nbsp“金”“门”“防”nbsp的区位码。这个发现让他心跳加速,立即将分析结果上报陈恒团队。
nbsp三、加密通信的攻防暗战
nbsp陈恒收到小杨的报告后,立即启动nbsp“54nbsp式密码本”nbsp的战时应急破译方案。团队将截获的抖动信号与敌方近期气象通报、兵力调动进行交叉比对
第173章 情报通信对抗加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