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情报通信对抗加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发现每次信号间隙都对应着敌方运输机的起降时间nbsp——nbsp这是利用航空通信频段进行的隐蔽信息传输。
nbsp“他们在高频段制造干扰,实则通过低频段的载波偏移传递密语。”nbsp陈恒在作战会议上展示信号对比图,“就像用锣鼓声掩盖悄悄话。”nbsp他部署监听站加强对nbsp1520MHznbsp频段的监测,那里是敌方认为我方nbsp“设备无法覆盖”nbsp的盲区,却不知我方早已通过改装老式收音机,实现了全频段监听。
nbsp四、情报破译的关键拼图
nbsp7nbsp月nbsp15nbsp日,小杨在连续nbsp72nbsp小时的信号跟踪中,终于捕捉到完整的信息链:敌方计划于nbsp7nbsp月nbsp20nbsp日凌晨,通过nbsp“海鸥”nbsp号运输舰向大担岛运送重型火炮。他的分析报告中,详细标注了信号抖动对应的nbsp12nbsp组区位码,经密码本验证,正是nbsp“大担岛”“火炮”“20nbsp日nbsp3nbsp时”nbsp的密语组合。
nbsp这个情报的关键在于小杨发现的nbsp“载波偏移密码术”——nbsp敌方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小数点后两位,对应不同的区位码区段。这种极其细微的信号调制方式,若非长期跟踪同一频段的信号特征,根本无法察觉。陈恒团队立即将情报上报前线指挥部,同时启用nbsp“汉字区位码”nbsp的反制措施,在敌方可能监听的频段发送虚假信号。
nbsp五、战场之外的心理博弈
nbsp7nbsp月nbsp20nbsp日凌晨,当敌方运输舰接近大担岛时,我军早已部署的岸防炮突然开火。这场精准打击的背后,是小杨等情报分析员在监听站度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战后复盘显示,敌方的nbsp“载波偏移”nbsp加密术在此后三个月内再未使用nbsp——nbsp他们无法理解,为何精心设计的隐蔽通信,会被我方用手工分析的nbsp“笨办法”nbsp破解。
nbsp小杨在战后的工作总结中写道:“仪器能捕捉信号,但捕捉不到信号背后的习惯。当敌方认为我们只能依靠设备时,他们忘了,人的记忆和耐心,才是最精密的分析仪器。”nbsp他的笔记本里,新夹着一片从监听站窗外捡的贝壳,上面用钢笔写着nbsp“21:00nbsp的秘密”——nbsp这是对那段日夜与电波对话时光的纪念。
nbsp六、情报战的无声勋章
nbsp1960nbsp年nbsp8nbsp月,陈恒团队因在情报通信对抗中的突出贡献,收到前线指挥部的嘉奖令。但在监听站的黑板上,“国民党军通信新特征”nbsp的分析仍在持续更新nbsp——nbsp小杨和他的同事们清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0nbsp年台海情报通信对抗战史》、陈恒团队监听记录及nbsp17nbsp位参战情报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小杨发现的nbsp“载波偏移密码术”、敌方nbsp“海鸥”nbsp号运输舰情报等细节,源自《1960nbsp年沿海情报保障技术总结》(档案编号nbspPLATX19600811)。所有信号分析过程、加密反制措施均参考历史战例,确保技术细节与情报逻辑真实可考。】
喜欢。
第173章 情报通信对抗加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