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通信卫星研发筹备[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0nbsp年nbsp4nbsp月的北京西郊,春寒料峭中,几间临时搭建的砖瓦房里透出彻夜灯光。镜头扫过斑驳的墙面,贴着泛黄的国外卫星图纸影印件,桌上堆满《星际通信原理》《轨道力学》等书籍,书页间夹着用红蓝铅笔标注的疑问纸条。实验室角落,老郑正用圆规在黑板上绘制卫星轨道草图,粉笔灰簌簌落在他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字幕浮现:1960nbsp年春,当国际航天领域的卫星通信技术已初露锋芒,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却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算盘、图纸和满腔热忱,叩响太空通信的大门。这场跨越天际的科研长征,始于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始于一群仰望星空的追光者。】
nbsp1960nbsp年nbsp4nbsp月nbsp10nbsp日,国防科委的会议室里,45nbsp岁的航天专家老郑盯着墙上的世界航天发展地图,目光停留在苏联nbsp“斯普特尼克”nbsp卫星与美国nbsp“斯科尔”nbsp通信卫星的标记上。桌上的《通信卫星研发筹备建议书》第nbsp3nbsp页用红笔圈着刺眼的数据:“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与国际差距达nbsp810nbsp年”。国防科委负责人的声音打破沉默:“老郑,组建团队的事,就交给你了。”
nbsp一、白纸上的第一笔
nbsp根据《1960nbsp年通信卫星研发档案》(档案编号nbspGFKW19600401),老郑接手的团队最初只有nbsp7nbsp名成员,专业涵盖机械、电子、数学,但无人接触过卫星通信领域。实验室是由废弃仓库改造的,屋顶漏雨,墙缝透风,唯一的nbsp“先进设备”nbsp是一台从高校借来的二手示波器。
nbsp“我们连卫星天线的设计图纸都没有,更别说通信频段选择。”nbsp技术员小张翻着从国外期刊复印的资料,油墨还没干透。老郑却在黑板上写下nbsp“从零开始”nbsp四个大字:“1953nbsp年我们组装第一台国产电台时,连电子管都要靠拆解旧设备。现在至少我们知道卫星要飞上天,要能传信号。”
nbsp二、理论迷宫中的探路者
nbsp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是确定卫星通信的基础理论框架。老郑带着大家反复研读苏联的《星际无线电通信》和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论文,却发现现有理论多基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条件,直接套用在我国工业基础上根本行不通。
nbsp“国外用大型计算机计算轨道,我们只有算盘和计算尺。”nbsp老郑在一次研讨会上敲着黑板,“那就把复杂问题拆成小步骤,用人力计算验证理论。”nbsp于是,团队成员分成轨道组、通信组、结构组,白天推导公式,晚上在煤油灯下用算盘进行数值计算。根据《老郑工作日记》(1960nbsp年nbsp4nbsp月nbsp25nbsp日),仅轨道参数的初步计算,就消耗了nbsp300nbsp多张计算纸。
nbsp三、土设备里的大突破
nbsp5nbsp月的一个深夜,实验室的示波器突然显示异常波形。负责通信实验的小王盯着屏幕,声音带着颤抖:“老郑,信号反射强度达到预期值的nbsp60%!”nbsp这是团队首次模拟卫星中继通信的实验,用自制的抛物面天线和改装的短波电台,验证了信号经高空反射传输的可行性。
第172章 通信卫星研发筹备[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