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8章 设备兼容危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9nbsp年nbsp6nbsp月的东北通信枢纽,苏制nbsp“红十月”nbsp电台的指示灯频繁闪烁后熄灭,维修员抱着拆卸的电子管在仓库里打转,货架上nbsp“苏联配件库存告急”nbsp的警示牌格外刺眼。镜头切换至北京邮电部的配件调度室,墙上的全国设备故障地图红点密布,电报机不断吐出nbsp“设备停摆”nbsp的加急通报。字幕浮现:1959nbsp年夏,当苏联突然停止通信设备技术支持,新中国通信网络的nbsp“苏制心脏”nbsp面临停跳危机。陈工团队临危受命,在显微镜与锻造炉之间展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nbsp——nbsp没有图纸、没有原料,他们要让进口设备在国产配件的支撑下重新轰鸣。】

    nbsp1959nbsp年nbsp6nbsp月nbsp10nbsp日,沈阳通信分局的维修车间里,36nbsp岁的陈工盯着堆成小山的待修设备,手中的《苏联设备配件清单》第nbsp3nbsp页被红笔圈满nbsp“断供”nbsp字样。“高频三极管、陶瓷电容器、可调电感……”nbsp他逐项核对,鼻尖几乎贴在清单上,“这些核心部件的库存撑不过三个月。”nbsp旁边的技术员小张举着刚拆卸的电子管,玻璃外壳上的nbsp“CCCP”nbsp标志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nbsp一、设备停摆的多米诺效应

    nbsp根据邮电部《1959nbsp年进口设备维护紧急通报》(档案编号nbspYDB19590604),全国范围内nbsp37%nbsp的通信设备依赖苏联配件,其中nbsp“红十月”nbsp电台的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足nbsp20%。陈工团队接到的第一份加急电报来自新疆:“伊犁地区nbsp12nbsp台苏制载波机因电容失效停机,边疆通信中断nbsp48nbsp小时。”

    nbsp“不能坐以待毙。”nbsp陈工在攻关小组首次会议上拍板,“把库存的旧设备拆下来测绘,就算是模子,也要拓出国产配件的路。”nbsp他想起nbsp1958nbsp年国产化改造nbsp“红十月”nbsp生产线的经历,那时至少还有苏联专家留下的只言片语,而现在,所有技术资料都随着专家撤离成了空白。

    nbsp二、显微镜下的逆向突围

    nbsp6nbsp月nbsp15nbsp日,临时搭建的测绘室里,小张正在操作从高校借来的光学显微镜。他面前的苏联高频三极管只有拇指大小,电极焊点的工艺让他皱眉:“烧结温度至少比国产工艺高nbsp50℃,难怪寿命更长。”nbsp显微镜的灯光在他镜片上跳动,游标卡尺的刻度精确到nbsp0.01nbsp毫米,笔记本上画满三极管的剖面图,标注着nbsp“基极宽度掺杂浓度nbsp1.2×1017cm3”。

    nbsp老技工王师傅抱着从报废设备拆来的陶瓷电容器推门进来:“小陈,这种‘千层糕结构的电容,咱们景德镇的陶瓷厂能不能烧?”nbsp他指的是电容器的多层陶瓷介质,苏联的配方一直是技术机密。陈工接过电容,突然想起在上海邮电器材厂见过的老式瓷片,“把配方交给材料所,就说要烧能扛住高频信号的‘千层饼。”

    nbsp三、材料库里的替代革命

第168章 设备兼容危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