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8章 设备兼容危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6nbsp月nbsp20nbsp日,北京电子管厂的高温车间,小张盯着窑炉温度计飙升至nbsp1200℃。他改良的陶瓷配方正在接受考验,前三次烧制的样品不是开裂就是介电常数不达标。“再加点氧化铝!”nbsp他对着炉长喊,脑海中闪过苏联电容上的淡蓝色釉面nbsp——nbsp那层看似普通的涂层,其实是高频信号的nbsp“保护衣”。

    nbsp与此同时,陈工带着团队在图书馆查阅nbsp1940nbsp年代的《美国无线电工程手册》,寻找可调电感的替代方案。当他发现nbsp“蜂房式绕线法”nbsp能在不改变体积的前提下达到苏联电感的性能,立即画出绕线模具图纸:“用国产漆包线,每层错开nbsp15nbsp度绕制,就能解决分布电容问题。”

    nbsp四、装配台上的精度博弈

    nbsp7nbsp月nbsp5nbsp日,第一批次国产高频三极管下线,却在装机测试时出现频率漂移。小张拿着示波器冲进车间:“烧结时氧气含量多了nbsp0.5%,导致基极电阻值偏差!”nbsp他的白大褂上还沾着昨晚加班时的焊锡渣,眼睛里布满血丝nbsp——nbsp这是他第nbsp17nbsp次调整烧结工艺。

    nbsp老技工王师傅这次带来了新灵感:“当年修日制电台,没有配件就用黄铜片磨电极。”nbsp他展示着用冲床加工的微型铜电极,“虽然不如苏联的钨合金耐用,但至少能撑过雨季。”nbsp这种nbsp“应急替代方案”nbsp被陈工团队迅速采纳,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

    nbsp五、信号重启的黎明时刻

    nbsp7nbsp月nbsp20nbsp日,新疆伊犁的载波机维修现场,技术员小李握着国产陶瓷电容的手有些发抖。“成败在此一举。”nbsp他喃喃自语,将电容接入电路。当载波机的指示灯重新亮起,万用表显示的参数曲线与苏联原装配件几乎重合,维修车间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

    nbsp同一天,小张在实验室完成了可调电感的最终测试,绕线机的噪音中,他在实验记录写下:“蜂房式绕法使电感量稳定性提升nbsp25%,超过苏方设计指标。”nbsp这个被命名为nbsp“59nbsp式替代电感”nbsp的配件,后来成为国产通信设备的标准件。

    nbsp1959nbsp年nbsp8nbsp月,当邮电部发布《苏制设备配件国产化目录》,首批nbsp17nbsp种核心配件的图纸上,布满小张的测绘笔记和陈工的修改手迹。目录的扉页写着:“没有技术支援,就用放大镜和千分尺打开通路;没有现成配方,就用窑炉和冲床烧出希望。”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59nbsp年进口设备配件国产化档案》、陈工工作日记、小张(张建国,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技术员)实验记录及nbsp13nbsp位参与攻关的技术工人访谈实录整理。高频三极管测绘数据、陶瓷电容配方改良等细节,源自《1959nbsp年通信设备配件逆向工程实录》(档案编号nbspYDB19590819)。新疆载波机重启、蜂房式绕线法等情节,均有设备维修记录和技术图纸佐证。】

    喜欢。

第168章 设备兼容危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