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7章 中苏通信设备兼容危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9nbsp年nbsp3nbsp月的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的积雪在阳光下刺眼,牦牛队驮着微波通信设备在陡峭山路上蹒跚前行。镜头拉近帆布包裹的设备箱,“邮电部通信扩容工程”nbsp的红漆字样在寒风中斑驳。字幕浮现:1959nbsp年春,当新中国的工业齿轮高速运转,西南边陲的邮电所仍靠马帮传递信件。邮电部启动的nbsp“全国通信网扩容工程”,如同一条银色丝带,要将现代通信技术系上世界屋脊。在缺氧的高原、潮湿的雨林、荒芜的戈壁,技术人员正用汗水重绘中国通信版图。】

    nbsp1959nbsp年nbsp3nbsp月nbsp15nbsp日,邮电部大楼的基建办公室里,42nbsp岁的工程师老吴盯着墙上的全国通信盲区图,食指反复摩挲青藏高原那片空白区域。“这里nbsp20nbsp万平方公里没有固定通信站点。”nbsp他的指甲在地图上的那曲地区划出浅痕,“1957nbsp年加密系统推广时,当地报务员要骑马三天才能发送一封电报。”

    nbsp根据《1959nbsp年邮电通信网扩容工程方案》(档案编号nbspYDB19590306),此次工程的核心是nbsp“让电报线翻越高山,让电话机走进村寨”,而青藏高原的通信覆盖被列为nbsp“一号难题”。老吴主动请缨时,妻子正怀着第二个孩子,他摸着妻子隆起的腹部说:“等孩子会叫爸爸了,那曲的牧民就能打电话报平安了。”

    nbsp一、云端上的勘测战

    nbsp4nbsp月的格尔木还飘着雪花,老吴带着nbsp12nbsp人勘测队踏上高原。帆布帐篷里,煤油灯的光晕中,他展开从苏联引进的微波通信原理图,手指划过nbsp“接力站间距nbsp50nbsp公里”nbsp的标注,眉头紧锁nbsp——nbsp青藏高原的复杂地形,让理想中的直线传输变成奢望。

    nbsp“昆仑山主峰阻挡微波信号,必须在海拔nbsp4800nbsp米设中继站。”nbsp测绘员小张的罗盘指针在地图上颤抖,氧气袋的嘶嘶声盖不住他的喘息。老吴蹲在地上,用铅笔在冻土上画出等高线:“就像接力赛跑,每个基站都是信号的火炬手。”nbsp他想起在东北山区见过的森林防火了望塔,“把中继站建在山顶,用定向天线穿透峡谷。”

    nbsp二、设备与高原的角力

    nbsp5nbsp月,首批微波通信设备运抵西宁。老吴发现,苏联设计的设备在低气压环境下,电子管阴极发射效率下降nbsp30%。他翻出nbsp1956nbsp年nbsp“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nbsp的高原适配方案,在设备外壳加装自制的气压补偿装置nbsp——nbsp用橡胶气囊包裹电子管,通过海拔传感器自动调节内部气压。

    nbsp运输队进入可可西里时遭遇暴风雪,牦牛滑倒在冰湖里,设备箱进水导致高频头受潮。老吴带着队员在临时搭建的帆布棚里,用炭火烘烤受潮部件,用羊皮毛包裹绝缘层。“当年在朝鲜战场,我们用炒面袋给电台保温。”nbsp他呵着白气调试万用表,“现在有橡胶和铝合金,没道理输给老天爷。”

    nbsp三、冻土上的基站奇迹

    nbsp6nbsp月nbsp10nbsp日,那曲地区的第一个微波基站开始组

第167章 中苏通信设备兼容危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