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章 工艺革命[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散会时,老赵蹲在车间门口卷旱烟,小梅蹲在他旁边掰着手指头数新机器的好处。

    nbsp顾承砚站在廊下,看张工程师把样机小心包进蓝布——明天开始,这东西要在车间里转上七天,转得每根经线都染上顾记的底气。

    nbsp雨不知何时停了。

    nbsp屋檐滴下的水珠里,他看见自己的影子,和二十年前那个在课堂上敲着黑板讲34;实业救国34;的自己,叠在了一起。

    nbsp培训周的第一天,车间里的黄铜挂钟刚敲过七下,张工程师就抱着油布包站在了织机前。

    nbsp他掀开蓝布时,金属齿轮在晨雾里泛着冷光,小梅的脚尖不自觉往前挪了半步,辫梢的红头绳扫过织机木框——那是她昨晚特意洗干净的。

    nbsp34;先看缫丝机的喂茧口。34;张工程师的手指划过铜制凹槽,34;手缫要凭经验看水温,这机器的温度计能精确到两度。34;他转头看向缩在墙角的老赵,34;赵师傅,您来试试?34;

    nbsp老赵的旱烟杆在裤腿上蹭了又蹭,走过来时鞋跟擦着青石板,发出刺啦刺啦的响。

    nbsp他粗糙的指腹碰了碰温度计,像在摸刚出生的蚕宝宝:34;这铁疙瘩...能比人手准?34;

    nbsp34;您老掌了三十年茧锅,手就是活温度计。34;顾承砚靠在门框上,手里转着块旧丝帕——那是顾家老织机织的,边角已经起球,34;机器记的是您的经验,往后就算眼睛花了,它也替您盯着水温。34;

    nbsp老赵的喉结动了动。

    nbsp他弯腰凑近机器,突然伸手拧了拧调节钮:34;水温高两度,茧子软得快,丝头好抽。34;张工程师眼睛一亮,抄起笔记本唰唰记:34;对!

    nbsp赵师傅这招能缩短缫丝时间,正好补机器的慢热缺陷。34;

    nbsp小梅挤过来,手里攥着个竹匾:34;我带了今早新收的春茧!34;嫩黄的蚕茧在竹匾里滚成金豆豆,她指尖一挑,选了颗最圆的塞进喂茧口。

    nbsp机器嗡鸣着转起来,银亮的丝缕从出丝口滑出,比手缫的细了一圈,在阳光下泛着珍珠光泽。

    nbsp34;成了!34;小梅跳起来,红头绳扫到房梁上的蛛网。

    nbsp老赵的旱烟杆34;当34;地掉在地上,他蹲下去捡,却盯着丝缕挪不开眼——这丝比他最得意的手作还匀净,可分明带着他方才调的那两度水温的34;火候34;。

    nbsp接下来的五天,车间的灯总亮到后半夜。

    nbsp顾承砚来送宵夜时,总看见张工程师扶着老花镜画改良图,小梅趴在机器边记数据,老赵叼着旱烟帮着修零件——他说34;铁疙瘩也得顺顺筋34;,结果真用老银匠的手法把齿轮接口磨得更顺了。

    nbsp第七天清晨,第一匹新工艺丝绸从织机上缓缓垂落。

    nbsp顾承砚伸手去接,指尖刚碰到料子就顿住了——那触感像被春风裹着的晨露,比记忆里34;大和绢34;的柔滑多了三分清透。

    nbsp他展开半匹布,阳光透过丝缕在地上投出细碎的金斑,竟比原布的花纹还灵动。

    nbsp34;这是...缠枝莲?34;苏若雪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捧着原布样。

    nbsp她指尖抚过新布的花瓣,34;旧布的莲瓣有十二道褶,新布...数不清了。34;

    nbsp34;机器能织出二十四重瓣。34;张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声音发颤,34;但最妙的是染色——高温工艺让靛蓝渗进丝纤维里,洗十回都不掉色。34;他扯过旧布样往水盆里一浸,蓝水立刻晕开;新布浸了半刻钟捞起,盆底只落了两粒灰尘大的蓝点。

    nbsp老赵蹲在水盆边,用指节蹭了蹭新布。

    nbsp他突然站起来,把旱烟杆往腰里一别:34;少东家,我这就去库房,把老织机的好木轴全挑出来。34;他冲小梅挤挤眼,34;等顾记丝绸卖到外国,咱得给机器配雕花木框,让洋鬼子知道,老祖宗的手艺不是装在玻璃柜里的!34;

    nbsp顾承砚捏着新布角,喉咙发紧。

    nbsp他想起三天前在码头偷看到的34;大和绢34;——那料子虽软,却像裹了层雾,哪有眼前这丝的透亮?

    nbsp他摸出怀里的笔记本,翻到夹着的市场数据页,铅笔重重划掉34;日货优势34;四个字。

    nbsp34;明早送十匹去瑞蚨祥。34;他对苏若雪说,34;再让账房拟份请柬——请上海所有绸缎庄的东家,后天来顾氏看新品。34;

    nbsp话音未落,绸庄前门传来34;啪34;的脆响。

    nbsp伙计阿福举着封牛皮纸信跑进来,信封边缘焦黑,像被火烧过又强行粘好。34;巡捕房的人说,这信是从虹口飞过来的,卡在咱们门环上。34;

    nbsp顾承砚撕开信封,信纸中央印着醒目的红樱花,字迹是用日文写的,却夹着几个刺目的汉字:34;顾君的新丝,很好。

    nbsp但火,更旺。34;

    nbsp他捏着信纸的手青筋凸起,目光扫过窗外——黄包车铃铛声里,两个穿黑风衣的男人正站在对街的糖粥摊前,其中一个抬头冲他笑了笑,手指在喉间划了道。

    nbsp34;阿福,去码头。34;顾承砚把信纸折成小块塞进袖扣,34;订下后天法租界大光明戏院的场子。34;他转头看向张工程师,眼里燃着簇新的火,34;山本想看火?

    nbsp那咱们就点把更亮的——让全上海都看见,顾记的新丝,烧不毁。34;

    nbsp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着,把他的话卷向云里。

    nbsp远处黄浦江的汽笛鸣了三声,像在应和什么即将破土的惊雷。

    喜欢。

第10章 工艺革命[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