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5章 邮电通信企业绩效考核改革[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78nbsp年nbsp1nbsp月的北京邮电部财务司档案室,46nbsp岁的企业考核改革负责人老杨正用放大镜核对nbsp1977nbsp年的《全国邮电企业利润表》,第nbsp17nbsp页nbsp“上海邮政局人均劳效nbsp0.8nbsp万元”nbsp与nbsp“青海邮电局亏损nbsp32nbsp万元”nbsp的对比数据被红笔圈成靶心。他的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卷边的《企业管理参考资料》,“利润留成”“指标考核”nbsp的段落被胶带反复粘贴,旁边的搪瓷缸印着nbsp“抓革命促生产”,缸底的茶叶渣已泡得发白。镜头扫过墙上的nbsp“全国邮电局所盈亏分布图”,红色亏损区域覆盖nbsp60%nbsp的省份,与老杨脚下磨破的棉鞋形成时代的注脚。字幕浮现:1978nbsp年伊始,当邮电企业还在nbsp“吃大锅饭”nbsp的惯性中运行,一群穿着蓝布工装的改革者在财务报表与车间记录之间架设效率标尺。老杨团队用算盘丈量劳效差距,在职工代表会上倾听基层声音,于nbsp“业务量”nbsp与nbsp“服务质量”nbsp的平衡中设计考核杠杆nbsp——nbsp那些被反复测算的利润留成比例、在黑板报上争论的指标公式、从亏损局所带回的改进建议,终将在历史的企业管理史上,成为邮电系统从nbsp“计划驱动”nbsp迈向nbsp“绩效导向”nbsp的第一组评估坐标。】

    nbsp1978nbsp年nbsp1nbsp月nbsp10nbsp日,邮电部经济政策研究室的青砖会议室里,老杨将nbsp1977nbsp年的《企业亏损分析报告》摔在掉漆的会议桌上,27nbsp岁的政策研究员小陈看着nbsp“全国邮电系统亏损面达nbsp43%”nbsp的黑体字,手中的钢笔在nbsp“职工积极性不足”nbsp的分析栏划出歪斜的线。“哈尔滨邮电局的包裹分拣员每天分拣nbsp800nbsp件,”nbsp老杨敲了敲从基层带回的工作日志,“而上海局能分拣nbsp1500nbsp件,差距不是设备,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铁饭碗。”nbsp他面前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nbsp“业绩、创新、服务”nbsp三个核心指标,每个字都被问号包围nbsp——nbsp这是他在nbsp7nbsp个省市调研nbsp45nbsp天后的初步结论。

    nbsp一、账本堆里的效率觉醒

    nbsp根据《1978nbsp年邮电企业考核改革档案》(档案编号nbspQYKH19780102),老杨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nbsp“平均主义困境”。在西安邮政局,他发现转运车间的nbsp“邮件装卸量”nbsp与nbsp“破损率”nbsp没有关联考核,装卸工老陈坦言:“摔破邮件不扣钱,搬多搬少拿一样的粮票。”nbsp老杨蹲在装卸现场nbsp3nbsp天,记录下nbsp2000nbsp次装卸动作,发现规范操作的工人效率比粗放作业高nbsp30%,却没有任何奖励。

    nbsp1nbsp月nbsp15nbsp日,首次考核指标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当提出nbsp“将业务量与奖金挂钩”,工会代表老张拍着桌子反对:“邮电是国企,不能搞资本主义那套!”nbsp老杨没有反驳,而是展示了《1952nbsp年邮电劳模表彰名单》,上面清楚记录着nbsp“多劳多得”nbsp的历史传统:“当年王顺友翻山越岭送邮件,靠的不是平均分配,是对劳动的尊重。”nbsp这句话让会场陷入沉默。

    nbsp二、指标设计的平衡艺术

    nbsp在制定nbsp“业绩指标”nbsp时,团队遭遇nbsp“规模与效益冲突”。老杨发现,北京长话局追求nbsp“长途电话接通率”,却忽视nbsp“电路利用率”,导致成本高企。他借鉴nbsp1965nbsp年三线建设的nbsp“投入产出法”,设计出nbsp“业务量nbsp×nbsp成本系数”nbsp的复合指标,比如长途电话考核nbsp“每路小时成本”,而非单纯追求接通率。“就像种地不能只看亩产,还要算种子钱,”nbsp他在指标说明会上打着手势,“我们要的是丰收,不是虚胖。”

    nbsp“创新指标”nbsp的设计更费周折。上海无线电三厂的技术员小李抱怨:“搞技术革新没奖励,不如按时下班。”nbsp老杨立即增加nbsp“技术改进加分项”,规定每降低nbsp1%nbsp的能耗或提升nbsp1%nbsp的效率,可兑换等额奖金,这个源自nbsp“工业学大庆”nbsp的创新激励,让沉睡的技术组重新活跃起来。

    nbsp三、基层走访的观念碰撞

    nbsp2nbsp月,老杨带着指标草案走进青海邮电局,发现这里的nbsp“服务指标”nbsp形同虚设nbsp——nbsp乡邮员半年不送一次信,却没有考核压力。他跟着乡邮员老张走了三天邮路,在海拔nbsp3000nbsp米的雪山上,老张指着漏雨的邮包:“送快送慢一个样,反正没人查。”nbsp老杨蹲在地上,用冻僵的手修改nbsp“服务指标”,增加nbsp“邮件及时率”“用户投诉率”nbsp等量化标准,并用当地的牦牛毛编织

第265章 邮电通信企业绩效考核改革[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