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6章 国产通信芯片自主设计启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75nbsp年nbsp10nbsp月的上海半导体研究所保密实验室,45nbsp岁的芯片设计总工程师老唐正趴在nbsp30nbsp倍显微镜前,用鸭嘴笔在聚酯薄膜上绘制晶体管版图,笔尖在nbsp10nbsp微米宽的栅极线条上微微颤抖。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nbsp1974nbsp年的《国外集成电路发展动态》,“Intelnbsp8080nbsp芯片集成nbsp6000nbsp只晶体管”nbsp的译文旁,用红笔写着nbsp“我们的目标:1000nbsp只”。镜头扫过斑驳的铁皮工作台,国产nbsp“红旗nbspnbsp2nbsp型”nbsp光刻机的紫外灯正在预热,旁边散落着算盘、三角板和手绘的芯片架构图,图上nbsp“通信专用芯片”nbsp的标题下,用铅笔标注着nbsp“从零开始”nbsp的字样。字幕浮现:1975nbsp年深秋,当国际芯片产业已进入小规模集成时代,中国科研人员在算盘与显微镜之间展开芯片突围。老唐团队用坐标纸绘制逻辑门电路,在晶体管的排列组合中寻找通信密码,于国产光刻胶的黏性与紫外光的曝光时间里探索制造边界nbsp——nbsp那些被橡皮蹭破的聚酯薄膜、在算盘上演算的晶体管参数、在保密柜里保存的首版设计图,终将在历史的硅片上,刻下中国通信芯片自主设计的第一组逻辑门电路。】

    nbsp1975nbsp年nbsp10nbsp月nbsp10nbsp日,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技术论证会上,老唐将《国产通信芯片可行性报告》摔在覆盖着绿漆的会议桌上,28nbsp页报告中nbsp“设备空白率nbsp85%”nbsp的结论让nbsp26nbsp岁的助手小陈手中的圆规滑落。“我们连nbsp5nbsp微米的光刻工艺都没掌握,”nbsp老唐敲了敲从香港辗转获得的nbspIntelnbsp4004nbsp芯片照片,“但战场上的通信设备等不了进口芯片。”nbsp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积灰的nbsp“108nbsp乙型”nbsp计算机,这台每秒运算nbsp1.2nbsp万次的设备,即将承担起芯片逻辑模拟的核心任务。

    nbsp一、坐标纸上的架构突围

    nbsp根据《1975nbsp年国产通信芯片研发档案》(档案编号nbspXJKF19751001),老唐团队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芯片架构。在保密室的黑板上,老唐用粉笔写下nbsp“通信芯片三要素”:信号调制、数据编码、电源管理。当讨论到nbsp“是否采用国外流行的nbspPMOSnbsp工艺”nbsp时,负责工艺的老张提出异议:“上海冶金所的硅栅材料还在试验,PMOSnbsp的衬底制备需要进口设备。”nbsp老唐盯着从苏联带回的《半导体器件工艺学》译本,突然想起nbsp1965nbsp年研制晶体管的经历:“当年我们用陶瓷片做衬底,现在就用nbspNMOS,国产二氧化硅层能扛住。”

    nbsp10nbsp月nbsp15nbsp日,首次架构设计会持续到凌晨nbsp3nbsp点。小陈在坐标纸上画出nbsp128nbsp位的移位寄存器结构,老唐却发现时钟信号延迟达nbsp200ns,这在通信芯片中足以导致数据错位。“就像接力赛接棒失误,”nbsp他用三角板修正时钟树布局,“得给每个寄存器装个‘同步哨。”nbsp这个后来被称为nbsp“分布式时钟缓冲”nbsp的设计,让时钟偏差控制在nbsp50nsnbsp以内,却在坐标纸上留下了nbsp17nbsp处修改痕迹。

    nbsp二、算盘上的晶体管博弈

    nbsp在确定晶体管参数时,团队遭遇nbsp“国产材料限制”nbsp难题。上海硅厂提供的单晶硅片,杂质浓度比国外标准高nbsp3nbsp个数量级,导致晶体管的漏电流超标。老唐带着团队用算盘计算杂质分布对阈值电压的影响,发现当栅氧化层厚度从nbsp1nbsp微米增加到nbsp1.2nbsp微米,漏电流可下降nbsp40%。“就像给晶体管穿件厚外套,”nbsp他在实验日志中画下氧化层结构,“虽然速度慢了,但稳定性过了关。”

    nbsp更严峻的挑战是集成度。国外同期芯片集成度已达nbsp6000nbsp只晶体管,而老唐团队受限于nbsp10nbsp微米的光刻精度,只能在nbsp3mm×3mmnbsp的硅片上排列nbsp1200nbsp只晶体管。“那就聚焦通信核心功能,”nbsp老唐圈出nbsp“调制解调”nbsp模块,“让每只晶体管都当通信兵,不养闲兵。”nbsp这个nbsp“精准集成”nbsp策略,让芯片面积缩小nbsp40%,却在逻辑设计上增加了nbsp37nbsp条跨层连线。

第256章 国产通信芯片自主设计启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