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5章 邮电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建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试点,却遭遇基层抵触。沈阳长途局的王局长抱怨:“我们刚完成载波机扩容,现在又要搞服务评分,精力顾不过来。”nbsp老王没有反驳,而是带着他蹲守话务台,亲眼目睹用户因查询电报进度被生硬拒绝的场景nbsp——nbsp这正是考核体系要解决的nbsp“重设备轻人文”nbsp问题。

    nbsp在成都牛市口邮电所,投递员老张因nbsp“邮件摆放不整齐”nbsp被扣分,气得摔了邮包:“我每天爬七楼送件,谁在乎信封有没有棱角?”nbsp老王捡起散落的信件,发现其中nbsp3nbsp封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咱们送的不是邮件,是老百姓的盼头。”nbsp他立即调整指标权重,将nbsp“特殊邮件处理”nbsp列为否决项,这个改动让老张后来成为nbsp“红旗投递员”,他的邮包上从此多了块自制的nbsp“小心轻放”nbsp铜牌。

    nbsp四、投诉本里的服务觉醒

    nbsp5nbsp月,老王在南京发现一种特殊现象:用户投诉集中在nbsp“营业时间与农活冲突”。他带着团队调整乡镇邮电所的作息,推行nbsp“早开门半小时、晚关门一小时”nbsp的nbsp“弹性窗口”,这个源自陕西农村nbsp“赶集会”nbsp的灵感,让偏远地区的邮件签收率提升nbsp35%。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话务系统。上海的nbsp“001nbsp号”nbsp话务员小李因态度生硬被多次扣分,老王没有处罚,而是让她回访投诉用户。当听到一位老教师说nbsp“等电话是给远方儿子治病筹款”,小李在值班日志写下:“每个插头连接的不是线路,是人心。”nbsp三个月后,她的应答录音成为全国话务员的培训教材。

    nbsp五、数据背后的质量革命

    nbsp6nbsp月,首次季度考核数据出炉,沈阳局的电报延误率从nbsp18%nbsp降至nbsp7%,但老王发现nbsp“修复时长”nbsp指标存在数据造假nbsp——nbsp基层为达标提前填写修复时间。他立即引入nbsp“用户回访复核制”,派专人随机拨打故障报修电话,这个nbsp“土办法”nbsp让真实修复时长暴露,也倒逼各地建立实时故障监控台账。

    nbsp在处理nbsp“复修率”nbsp问题时,成都局的技术员大刘发明了nbsp“故障修复三联单”,将维修过程分解为nbsp“检测nbspnbsp更换nbspnbsp复检”nbsp三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人员签字。这个源自工厂nbsp“三检制”nbsp的创新,让复修率从nbsp22%nbsp降至nbsp5%,后来成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流程。

    nbsp六、锦旗背后的初心回归

    nbsp1973nbsp年nbsp10nbsp月,《邮电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实施报告》显示,用户投诉率同比下降nbsp40%,“服务态度”nbsp项得分提升nbsp65%,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偏远地区nbsp——nbsp西藏林芝的邮件全程时限从nbsp15nbsp天缩短至nbsp8nbsp天,当地群众送来的锦旗上,用藏汉双语写着nbsp“电波传情,鸿雁暖心”。

    nbsp老王在总结会上展示了两面特殊的锦旗:一面是上海用户送的nbsp“秒级应答,分秒必争”,另一面是青海牧民送的nbsp“雪山邮路,风雨无阻”。“考核不是目的,”nbsp他敲了敲墙上的nbsp“三维九项”nbsp指标图,“是让每个邮电人记住,我们手中的电报键、接线插头、邮件包裹,都是连接国家与人民的情感纽带。”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办公厅档案馆藏《1973nbsp年服务质量考核档案》、老王(王建国,原邮电部服务质量监管处处长)工作日志及nbsp102nbsp位基层邮电职工访谈实录整理。“三维九项”nbsp指标设计、弹性窗口制度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服务质量管理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nbspYDBFW19731111)。考核数据、实施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考核体系建立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45章 邮电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建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