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5章 邮电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建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73nbsp年nbsp1nbsp月的北京邮电部大楼,褪色的nbsp“人民邮电为人民”nbsp标语在寒风中微微晃动,45nbsp岁的服务质量监管处处长老王攥着一叠皱巴巴的用户投诉信,信纸上nbsp“电报延误三天”“长途电话接不通”nbsp的字迹被手指磨得发亮。他的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1972nbsp年全国邮电服务质量简报》,第nbsp3nbsp页nbsp“用户投诉率上升nbsp27%”nbsp的标注被红笔圈了又圈。镜头扫过走廊尽头的意见箱,铁皮箱门虚掩着,露出半截泛黄的信纸,与远处接线员在磁石交换机前忙碌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字幕浮现:1973nbsp年初,当nbsp“鸿雁传书”nbsp的传统在晶体管与继电器的时代遭遇效率困境,一群身着蓝布工装的邮电人在投诉信与工单之间寻找服务初心。老王带着算盘和笔记本走进基层局所,在电报房的滴答声中记录延误节点,于话务室的应答声里捕捉态度细节,终将在考核表的油墨与锦旗的丝线中,织就新中国邮电服务质量的第一套度量衡。】

    nbsp1973nbsp年nbsp1nbsp月nbsp5nbsp日,邮电部信访室的火炉烧得通红,老王将nbsp1972nbsp年的nbsp2376nbsp封用户来信按地域分类,东北地区nbsp“电报积压”nbsp占比nbsp32%,西南地区nbsp“电话不通”nbsp投诉达nbsp28%。“哈尔滨用户说,给知青子女拍加急电报,三天后收到时孩子已出发,”nbsp他敲了敲黑龙江区域的投诉地图,“我们的‘迅速准确口号,不能停留在机房里nbsp岁的助手小张正在整理话务员工号与投诉记录的关联表,发现编号nbsp076nbsp的话务员因态度问题被投诉nbsp11nbsp次nbsp——nbsp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nbsp“重技术轻服务”nbsp现象的缩影。

    nbsp一、基层局所的问诊之旅

    nbsp根据《1973nbsp年邮电服务质量考核档案》(档案编号nbspYDBFW19730102),老王团队用三个月走访全国nbsp27nbsp个省市局所。在上海南京东路邮电局,他蹲在电报分拣台前,看报务员小陈因译电错误导致延误,发现问题出在nbsp“四码归一”nbsp的汉字区位码记忆偏差nbsp——nbsp当时要求熟记nbsp6763nbsp个汉字编码,新员工平均需要nbsp3nbsp个月才能达标。“就像战士打枪,准头比射速更重要。”nbsp他在工作日志中画下nbsp“时效nbspnbsp准确”nbsp平衡图,首次提出nbsp“质量优先于速度”nbsp的考核原则。

    nbsp在成都郊区邮电所,一位老大娘颤巍巍地递上投诉信:“给山上的儿子打电话,话务员说‘线路忙,可我亲眼看见她在织毛衣。”nbsp老王悄悄观察话务室,发现下午nbsp3nbsp点的nbsp“忙时”nbsp其实是话务员的交接班时段,制度漏洞导致的服务空档期被用户误解为态度问题。这个发现让他意识到:“考核不能只看表面,得钻进流程的缝隙里。”

    nbsp二、指标体系的难产阵痛

    nbsp3nbsp月,考核指标设计进入白热化阶段。老王提出nbsp“三维九项”nbsp体系:通信时效(电报传递时限、电话接通率、邮件全程时限)、服务态度(用语规范、应答速度、用户回访)、故障处理(修复时长、复修率、预案完备度)。但在讨论nbsp“应答速度”nbsp指标时,北京长话局的老技工老李拍了桌子:“我们转接国际长途需要核对nbsp12nbsp位代码,20nbsp秒应答根本做不到!”

    nbsp“指标不是枷锁,是标尺。”nbsp老王带着团队重新测算,将指标分为nbsp“基础项”nbsp和nbsp“提升项”,国际长途的应答时限放宽至nbsp40nbsp秒,同时增加nbsp“复杂业务处理加分项”。他借鉴nbsp1965nbsp年nbsppostalnbsp行业的nbsp“红话筒”nbsp评比经验,引入用户打分机制,设计了全国统一的《邮电服务质量评分表》,每个窗口都配备带编号的服务牌,方便用户对应投诉。

    nbsp三、试点推行的阻力暗战

    nbsp4nbsp月,考核体系在上海、成都、沈阳三市

第245章 邮电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建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