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6章 密码学与量子理论的早期探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70nbsp年nbsp9nbsp月的北京保密局第nbsp7nbsp实验室,23nbsp岁的小吴趴在木板拼接的工作台上,手中的钢笔在《量子力学原理》译本上划出歪斜的重点线,书页间夹着从《参考消息》剪下的nbsp“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展量子通信研究”nbsp报道,油墨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48nbsp岁的赵老戴着老花镜,对着nbsp1957nbsp年从苏联带回的威尔逊云室照片出神,玻璃柜里的国产盖革计数器每隔nbsp30nbsp秒发出单调的nbsp“咔嗒”nbsp声,与窗外中关村的蝉鸣形成特殊的科研节拍。字幕浮现:1970nbsp年深秋,当国际学术界刚开始试探量子理论与密码学的边界,中国科研人员在保密电话的电流声与云室照片的雾迹中寻找灵感。赵老团队用算盘推导狄拉克方程,在盖革计数器的噪声里模拟量子态,于保密柜深处的理论手稿中绘制未来密码的雏形nbsp——nbsp那些被红笔圈住的波函数公式、在黑板上反复擦写的量子门电路、从苏联期刊译出的零星资料,终将在历史的量子迷雾中,成为中国量子密码研究的第一组相干光。】

    nbsp1970nbsp年nbsp9nbsp月nbsp5nbsp日,保密局量子密码研讨会上,赵老将《1969nbsp年国际密码学年鉴》摔在包浆的枣木桌上,美国学者威斯纳关于nbsp“量子货币”nbsp的论文复印件在风中翻动,碳粉打印的公式在日光灯下泛着青光。“他们用光子偏振态做密钥,”nbsp他推了推裂了镜腿的眼镜,目光扫过nbsp12nbsp名团队成员,“而我们连光子探测器都造不出来。”nbsp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小吴捏紧了手中的笔记本,上面抄满了玻尔互补原理与密码学结合的思路,纸页边缘画着类似密钥流的正弦曲线。

    nbsp一、文献堆里的量子微光

    nbsp根据《1970nbsp年量子密码探索档案》(档案编号nbspLLMMJ19700901),团队的探索始于一场nbsp“文献突围”。小吴在中科院图书馆发现nbsp1965nbsp年的《苏联量子电子学》期刊,其中一篇关于nbsp“光子态叠加”nbsp的论文让他心跳加速:“如果把密钥比作光子的偏振方向,截获行为会改变状态,这不就是天然的保密机制?”nbsp他连夜将关键段落译成中文,用复写纸抄了nbsp12nbsp份分发给团队。

    nbsp赵老盯着译文里的nbsp“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突然想起nbsp1949nbsp年在上海破译密电时的经历:“当年我们怕密码本被复制,现在量子态本身就拒绝复制。”nbsp他在黑板上写下nbsp“密钥即状态,观测即改变”,这十个字成为团队初期研究的核心假设。

    nbsp二、算盘上的波函数演算

    nbsp9nbsp月nbsp15nbsp日,理论组在保密室展开首次波函数推导。小吴尝试用狄拉克符号描述密钥生成过程,却因缺乏计算机,只能用算盘计算矩阵乘法。当算珠在nbsp“0”nbsp和nbsp“1”nbsp的量子态叠加中跳动,他发现传统二进制与量子叠加态的根本区别:“密钥不再是nbsp0nbsp或nbsp1,而是两者的叠加,就像同时开启和关闭的电键。”

    nbsp赵老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量子密钥分发的雏形:发送方制备偏振光子,接收方随机选择测量基,不一致的测量会留下痕迹。这个后来被称为nbsp“BB84”nbsp的早期构想,在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中初具模型,却因无法验证而停留在理论层面。

    nbsp三、盖革计数器的噪声密码

    nbsp实验组的困境更为现实:没有光子源,就用氡气衰变产生的nbspαnbsp粒子模拟量子态;没有探测器,就改装盖革计数器记录粒子轨迹。小吴在铅室里架设云室,用酒精蒸汽显示粒子路径,发现nbspαnbsp粒子的衰变方向具有天然随机性nbsp——nbsp这正是理想的密钥源。

    nbsp“每个衰变事件都是一个量子比特。”nbsp他在实验日志中写道,防护手套上的铅粉落在纸页,将nbsp“量子比特”nbsp四个字染成灰色。当盖革计数器在nbsp1nbsp小时内记录到nbsp237nbsp个衰变事件,团队首次获得具有量子特性的随机数序列,尽管噪声干扰让有效数据率仅nbsp3

第236章 密码学与量子理论的早期探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