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邮电系统数据中心雏形建设[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机场油库求得符合标准的航空煤油,当设备在暴雨夜连续运行nbsp8nbsp小时未中断,他的工作服已被柴油浸透。
nbsp四、散热系统的土洋结合
nbsp7nbsp月,机房散热进入实测阶段。国产电子管的发热量大得超乎预期,试运行三天后,主机房温度飙升至nbsp35℃,超过设备安全阈值nbsp5℃。老周盯着温度计,突然想起在新疆看到的坎儿井nbsp——nbsp利用地下风道输送冷空气。他带领团队在机房地下挖设nbsp1.5nbsp米深的通风隧道,入口加装自制的nbsp“水幕降温装置”:用竹帘和喷雾器模拟人工降雨,将室外nbsp35℃的热气降至nbsp25℃再引入机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这个nbsp“土法空调”nbsp遭遇技术组的质疑:“竹帘会滋生霉菌!”nbsp小王带着显微镜观察,发现经紫外线灯照射的竹帘能抑制细菌,同时在隧道内壁铺设青砖nbsp——nbsp这种传统建材的热惰性让温度波动控制在nbsp±1℃。当苏联专家参观时,看着隧道里凝结的水珠惊叹:“你们用长城的青砖,筑起了数据的护城河。”
nbsp五、数据流程的暗线重构
nbsp8nbsp月,老周在香港购得的二手穿孔卡片分拣机到货,却因电压标准不同无法启动。他带着团队拆解设备,发现美国的nbsp110Vnbsp电机与中国的nbsp220Vnbsp电网不兼容,于是设计了nbsp“磁饱和稳压器”,用废旧变压器铁芯和漆包线绕制,这个在路灯维修站诞生的装置,让分拣机的卡纸率从nbsp30%nbsp降至nbsp5%。
nbsp更关键的是数据流程的优化。老周借鉴邮政分拣的nbsp“邮政编码”nbsp思路,在数据中心推行nbsp“报文路由标签”nbsp制度,每个电报数据附加nbsp6nbsp位路由码,由自制的光电阅读器识别,这个创新让报文转接效率提升nbsp60%,而灵感正来自他在王府井邮局观察到的信件分拣流程。
nbsp六、试运行的冰火考验
nbsp10nbsp月,数据中心迎来首次寒潮考验。当室外温度降至nbspnbsp10℃,通风隧道的水幕装置结冰,导致冷空气断供。老周立即启动nbsp“热风循环预案”:将发电机的废热通过管道引入隧道,同时在出风口加装电动百叶窗,这个应急方案让机房温度稳定在nbsp20℃,却让发电机的油耗增加nbsp20%。
nbsp“就像给数据中心穿棉袄,”nbsp老周在调试日志中写道,“每个参数都是冷暖的平衡。”nbsp当春节前的电报高峰到来,数据中心日均处理量达nbsp120nbsp万份,比原计划超出nbsp20%,而设备故障率始终控制在nbsp0.3%nbsp以内,这个成绩让参与试运行的报务员们惊叹:“以前手工分拣要三天,现在机器半天就跑完了。”
nbsp七、雏形初现的历史坐标
nbsp1971nbsp年nbsp1nbsp月,《邮电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报告》(档案编号nbspYDBSJ19710115)显示,数据中心采用nbsp“国产核心nbsp+nbsp进口辅助”nbsp的设备架构,创新的立体机房布局节省空间nbsp30%,三级电力保障系统让设备连续运行时间达nbsp1000nbsp小时,散热方案使电子管寿命延长nbsp40%。老周团队总结的nbsp“兼容设备代码转换技术”“立体机房散热工艺”nbsp等nbsp7nbsp项成果,被列为邮电系统数据处理的行业标准。
nbsp在竣工仪式上,老周指着机房外墙的青砖:“这些砖来自nbsp1958nbsp年大炼钢铁时的废弃窑厂,现在它们护着比钢铁更重要的数据。”nbsp当第一份通过数据中心转接的国际电报从北京发往莫斯科,机房里的电子管发出稳定的嗡鸣,与窗外的长安街车流声交织,成为一个时代数据处理的背景音。而那些曾在图纸上反复修改的机房布局、在废品站淘来的设备零件、在寒冬深夜调试的散热系统,终将在历史的技术长河中,标注出中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一个坐标点。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70nbsp年数据中心筹建档案》、老周(周明远,原邮电部数据中心项目负责人)工作日记及nbsp48nbsp位参与建设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立体机房设计、磁饱和稳压器工艺细节等,源自《中国数据中心发展史(19501970)》(档案编号nbspYDBSJ19710311)。测试数据、工程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建设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35章 邮电系统数据中心雏形建设[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