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2章 密码学人才海外交流受阻应对[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2nbsp年nbsp5nbsp月的北京万寿路保密局招待所,绿色的军用电话机在木桌上投下沉重的阴影,58nbsp岁的密码学专家赵老捏着泛黄的国际会议邀请函,信纸边缘的nbsp“签证被拒”nbsp印章格外刺眼。窗外飘着细沙,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莫尔斯码练习本,纸页间夹着nbsp1957nbsp年赴苏交流时的合影,苏联专家的手势在镜头前定格成永恒的遗憾。镜头扫过墙上临时搭建的nbsp“学术交流板”,用红笔写着nbsp“自主研讨周”nbsp的日程,旁边贴着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论文手稿,在吊扇的转动中轻轻颤动。字幕浮现:1962nbsp年夏,当国际航班因技术封锁停摆,中国密码学家在保密电话的电流声与电报机的嗒嗒声中另辟蹊径。赵老带领团队将未寄出的邀请函化作国内研讨的号角,用载波电话串联起南北专家,在算盘与坐标纸的碰撞中延续学术星火nbsp——nbsp那些被反复标注的外文文献、深夜加密传输的研讨纪要、在保密室诞生的新型算法,终将在困境中培育出密码学自主创新的幼苗。】

    nbsp1962nbsp年nbsp5nbsp月nbsp10nbsp日,保密局第三会议室的保密电话突然响起,赵老接过听筒,上海复旦大学的老陈用暗语汇报:“原定参会的《量子密钥生成》论文,现在成了‘家养盆栽。”nbsp他盯着桌上nbsp17nbsp份被退回的护照,想起三年前在莫斯科国际密码学大会上,自己关于nbsp“汉字置换算法”nbsp的发言曾引发轰动,而此刻,国际邮路的中断让所有交流计划化作泡影。

    nbsp一、载波线上的学术桥

    nbsp根据《1962nbsp年密码学内部交流档案》(档案编号nbspMMJJL19620501),赵老提出nbsp“南北加密连线”nbsp方案:利用军用载波电话网,每周三、六晚nbsp8nbsp点召开nbsp“音频研讨会”,北京主会场与上海、成都、哈尔滨三个分会场通过加密线路连接。首次调试时,载波电话的杂音让成都的小李无法听清,赵老亲自带着技术员钻进机房,用nbsp1953nbsp年缴获的美军滤波器改装线路,当杂音从nbsp70dBnbsp降至nbsp30dB,他的白手套已沾满了电路板的铜锈。

    nbsp5nbsp月nbsp15nbsp日晚,首次研讨会在电流声中开始。赵老展示了他最新的nbsp“动态密钥偏移理论”,通过算盘推导出的nbsp12nbsp组偏移公式被拍成照片,用莫尔斯码加密后通过电报预发给各分会场。哈尔滨的小王在接收时发现,某组公式的小数点被电流干扰错移,这个失误反而激发了他的灵感:“如果故意制造可控干扰,是否能增强密钥的混沌性?”

    nbsp二、保密室里的思想碰撞

    nbsp线下交流在各地保密室同步展开。赵老带着助手小张,抱着nbsp23nbsp本俄文文献来到清华保密室,发现年轻学者们正在用《孙子兵法》研究密码策略。“‘虚则实之,和密钥混淆原理相通。”nbsp他指着《军争篇》对小李说,顺手在黑板上画下nbsp“虚实密钥矩阵”,将nbsp“示形动敌”nbsp转化为密码学中的nbsp“伪随机序列生成”。

    nbsp在上海,老陈的团队遇到nbsp“量子密码模拟”nbsp的瓶颈,赵老通过载波电话传来延安时期的密码本照片:“当年我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置换表,现在你们在坐标纸上画量子态,本质都是给信息穿‘迷彩服。”nbsp这句话让正在纠结数学公式的博士生们茅塞顿开,转而从传统密码术中寻找算法灵感。

    nbsp三、电报码中的学术接力

    nbsp最艰难的是成果共享。赵老设计了nbsp“分级加密传输法”:基础理论用明码电报传输,核心算法用汉字区位码二次加密,关键公式则通过载波电话口授。每次研讨会结束,各

第232章 密码学人才海外交流受阻应对[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