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通信技术科普宣传活动开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2nbsp年nbsp3nbsp月的北京中山公园,柳树刚冒出新芽,灰蓝色的展览大棚前挤满了穿蓝布衫的群众。22nbsp岁的科普讲解员小李正在调试老式电报机,手指在莫尔斯电键上轻轻敲击,“嗒嗒”nbsp声混着远处景山的鸽哨声。她的讲解稿用牛皮绳装订,首页贴着nbsp1953nbsp年的《人民邮电》报,头版nbsp“农村电话通达率达nbsp27%”nbsp的标题已泛黄,旁边是她手绘的nbsp“通信发展时间轴”,从烽火台到最新的nbsp“55nbsp型”nbsp电传机,每个节点都画着简易图标。字幕浮现:1962nbsp年春,当通信技术仍像神秘的nbsp“千里眼”“顺风耳”,一场拆掉技术高墙的科普之旅在城市公园与乡村礼堂展开。小李等讲解员用搪瓷缸比喻电容器,以风筝线类比电磁波,让载波机的nbsp“心跳”nbsp和电报码的nbsp“语言”nbsp变得触手可及nbsp——nbsp那些被反复摩挲的展品标签、写满注音的讲解词、孩子们画在笔记本上的天线涂鸦,终将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架起从nbsp“通信盲”nbsp到nbsp“科技迷”nbsp的桥梁。】

    nbsp1962nbsp年nbsp3nbsp月nbsp5nbsp日,邮电部大楼的宣传科里,小李盯着墙上的《全国通信普及率地图》,西南地区大片的空白让她想起去年在四川看到的场景:彝族老人对着手摇电话机发呆,以为话筒里住着会说话的精灵。“我们的技术报告堆成山,可老百姓连‘载波是啥都不知道。”nbsp她敲了敲刚收到的《通信科普大纲》,里面写着nbsp“用生活比喻技术,以实物替代公式”nbsp的要求。

    nbsp一、展品库里的时光机

    nbsp根据《1962nbsp年通信科普活动档案》(档案编号nbspKXCP19620301),展览筹备组从全国各地征集到nbsp87nbsp件展品,最珍贵的是nbsp1945nbsp年延安制造的nbsp“手摇磁石电话机”,木壳上的nbsp“自力更生”nbsp刻痕清晰可见。小李每天泡在仓库,给每件展品写nbsp“简历”:美制nbsp“哈里斯”nbsp电台的缴获时间、国产nbsp“飞鱼牌”nbsp电话机的零件来源,甚至连生锈的铁丝天线,都标注着nbsp“1958nbsp年大炼钢铁时的替代品”。

    nbsp她特别关注到一台nbsp1951nbsp年的nbsp“八一型”nbsp电台,曾在朝鲜战场创造过nbsp“三天三夜无故障通信”nbsp的纪录。当发现电台的电池盒里塞着志愿军战士的留言条:“别让电流冻僵”,小李在讲解词里加了句:“这台机器的每个焊点,都藏着冰天雪地里的体温。”

    nbsp二、讲解稿里的加减法

    nbsp3nbsp月nbsp15nbsp日,首场讲座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讲,小李对着台下的工人师傅,把nbsp“载波通信”nbsp翻译成:“就像一条河分几条渠,每条渠走不同的水流,载波机就是挖渠的铁锹。”nbsp她带着自制的教具nbsp——nbsp用不同颜色的毛线代表不同频率的信号,穿过纸板做的nbsp“滤波器”,这个比喻让三级工老王一拍大腿:“懂了!就跟我们筛沙子一样,粗的细的各走各的道。”

    nbsp但给小学生讲解时,她遇到了挑战。当讲到nbsp“电磁波”,孩子们瞪着眼睛问:“是天上的水波吗?”nbsp小李想起在景山放的风筝,临时改比喻:“电磁波像风筝线,看不见却能把消息带到远方,天线就是抓住线的手。”nbsp课后,一个男孩画了幅画:天线变成巨型手掌,抓住满天的nbsp“消息风筝”。

    nbsp三、展览会上的对话

    nbsp3nbsp月nbsp20nbsp日,中山公园的展览正式开放。在nbsp“电报通信区”,小李演示莫尔斯码发报,一位戴瓜皮帽的老人突然说:“这跟我年轻时的洋码字一样,当年给商铺发电报,一个字顶俩馒头。”nbsp她顺势展开

第231章 通信技术科普宣传活动开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