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0章 国产通信仪器仪表研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2nbsp年nbsp1nbsp月的北京永定路nbsp700nbsp号,积雪覆盖着苏联援建的红砖实验室,29nbsp岁的研发团队负责人小陈裹紧褪色的棉大衣,手中的进口信号检测仪在零下nbsp10℃环境中罢工,玻璃显示屏上的指针停摆。他呵着白气翻开牛皮笔记本,第nbsp37nbsp页贴着nbsp1961nbsp年进口仪器维修单:“高频探头损坏,等待苏联配件nbsp3nbsp个月”,旁边是用蓝笔绘制的国产检测仪草图,传感器模块处标注着nbsp“核心技术空白”。镜头扫过实验室里贴满墙的进口仪器拆解图,泛黄的图纸间夹着清华师生寄来的热敏电阻测试数据,在煤炉的青烟中微微卷曲。字幕浮现:1962nbsp年初,当国内通信检测依赖的进口仪器因断供陷入瘫痪,一群穿着补丁工装的科研人员在结冰的实验室里打响突围战。小陈带着团队揣着算盘和介绍信,在高校实验室与仪器工厂间架设桥梁,于示波器的辉光与光谱仪的棱镜中捕捉信号密码nbsp——nbsp那些被低温冻裂的试管、反复烧制的陶瓷传感器、在校办工厂诞生的第一台国产探头,终将在仪器仪表的刻度盘上,刻下nbsp“中国精度”nbsp的第一组数据。】

    nbsp1962nbsp年nbsp1nbsp月nbsp15nbsp日,第四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局的会议室里,小陈将nbsp1961nbsp年的《通信仪器进口断供清单》摔在结着冰碴的铁皮桌上,21nbsp种关键仪器的nbsp“断供”nbsp状态像nbsp21nbsp个红色惊叹号。“哈尔滨电机厂的载波机检测,现在靠敲打听诊,”nbsp他指着东北区域的标注,“进口的‘伏龙芝nbspnbsp3nbsp型检测仪,维修配件比黄金还贵。”nbsp刚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调来的张教授推了推裂了镜腿的眼镜,手中攥着国产热敏电阻的性能报告nbsp——nbsp其灵敏度仅为进口件的nbsp60%。

    nbsp一、拆解台上的密码

    nbsp根据《1962nbsp年国产通信仪器研发档案》(档案编号nbspYQYF19620102),研发首战瞄准nbsp“高精度信号检测仪”,核心障碍是nbsp“微伏级信号传感器”。小陈团队拆解了nbsp3nbsp台报废的进口仪器,在显微镜下发现,其传感器核心是镀铑的石英振子,而国产石英的杂质含量高出nbsp3nbsp个数量级。“就像用糙米酿不出好酒,”nbsp他敲了敲从北京玻璃厂拿来的石英原矿,“得从石头里找纯度。”

    nbsp张教授带着清华实验室的学生,在香山采石场筛选了nbsp17nbsp种石英矿,用氢氟酸浸泡、高温焙烧,最终在房山矿脉找到二氧化硅含量nbsp的矿石。当第一块提纯后的石英晶体在nbsp1200℃电炉中成型,小陈发现其频率稳定性比进口件高nbsp15%,却在信号放大时出现nbsp的噪声nbsp——nbsp这是电极材料与石英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所致。

    nbsp二、校企间的接力赛

    nbsp2nbsp月,小陈带着石英晶体拜访上海电表厂,在机床的轰鸣中与八级技工老王探讨电极工艺。老王用放大镜观察进口传感器的焊点,发现是nbsp“金nbspnbsp铱”nbsp合金电极,而国内只有纯金材料。“试试在黄金里掺千分之一的铱,”nbsp老王想起nbsp1958nbsp年炼出第一炉不锈钢的经历,“就像给电极加根‘钢筋。”

    nbsp这个提议让小陈连夜赶回北京,在清华物理系的高温炉里,团队将铱粉与黄金按nbsp的比例熔炼,锻打出nbsp0.01nbsp毫米厚的合金箔。当老王在显微镜下将合金箔焊接到石英振子,示波器显示噪声降低至而此时距首次拆解进口仪器,已过去nbsp47nbsp天。

    nbsp三、示波器前的暗战

    nbsp3nbsp月,传感器的温度漂移问题暴露:当环境温度从nbsp0℃升至nbsp40℃,信号偏移量超过允许值的nbsp3nbsp倍。小陈在实验室搭建恒温箱,发现进口仪器的传感器室有层神秘的黑色涂层,经光谱分析是镍nb

第230章 国产通信仪器仪表研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