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8章 通信设备能耗优化研究[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1nbsp年nbsp11nbsp月的北京通信设备研究所,老式暖气管道在墙角发出断续续的嗡鸣,20nbsp瓦的日光灯管将实验室的白墙映得发青。43nbsp岁的研究员老郑戴着白手套,正用镊子夹起火柴盒大小的锗三极管,放大镜下,元件表面的温度传感器显示nbsp38℃——nbsp这台nbsp“雄鹰nbspnbsp4nbsp型”nbsp电台在待机状态下的功耗竟达nbsp15nbsp瓦,相当于三个家用灯泡的能耗。他的工作台上,摆着nbsp1959nbsp年的《边疆通信电源配置报告》,其中nbsp“哨所柴油发电机日均耗油nbsp12nbsp升”nbsp的标注被红笔圈了又圈,旁边散落着不同型号的电阻和电容,在台灯下投出细碎的阴影。字幕浮现:1961nbsp年深冬,当边疆哨所的柴油发电机因油耗过高被迫限电,一场与电流和功耗的无声战役在示波器与万用表之间打响。老郑和科研团队用放大镜观察元件发热点,在坐标纸上绘制功耗曲线,于电阻的热噪声与电容的充放电中寻找节能密码nbsp——nbsp那些被反复更换的三极管、记录着千次测试的电表数据、在柴油味中诞生的电源管理方案,终将在通信设备的电路板上,刻下能耗减半的技术印记。】

    nbsp1961nbsp年nbsp11nbsp月nbsp5nbsp日,通信设备研究所的会议室里,老郑将《1960nbsp年边防通信能耗统计》摔在斑驳的会议桌上,内蒙古、新疆等地nbsp“设备能耗超标nbsp40%”nbsp的红色标注刺痛着每个人的神经。“一台电台的能耗,相当于哨所战士三天的口粮热量,”nbsp他指着墙上的全国边防哨所分布图,“在柴油运输要翻越天山的地方,降低nbsp1nbsp瓦功耗比多带nbsp1nbsp升柴油更重要。”nbsp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小王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电流波形,发现待机状态下仍有nbsp3nbsp毫安的漏电流,这意味着设备在休眠时仍在nbsp“偷电”。

    nbsp一、电路板上的发热战争

    nbsp根据《1961nbsp年通信设备能耗优化档案》(档案编号nbspTXNH19611101),老郑团队首先对nbsp“雄鹰nbspnbsp4nbsp型”nbsp电台展开nbsp“庖丁解牛”nbsp式分析。当拆解到电源模块,老郑发现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漏电流达nbsp20nbsp微安,相当于在电路中并联了一个隐形负载。“就像水龙头没关紧,”nbsp他用万用表测量元件温度,“每个二极管的发热,都是油耗的敌人。”

    nbsp团队尝试更换国产新型锗二极管,却发现漏电流反而增大。老郑带着小王钻进仓库,翻出nbsp1958nbsp年从苏联进口的旧二极管,意外发现其漏电流仅nbsp8nbsp微安。“不是我们造不出好元件,是参数匹配出了问题。”nbsp他在笔记本上画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发现国产元件的导通电压比进口件高nbsp0.1nbsp伏,导致功耗增加nbsp12%。

    nbsp二、电阻阵里的功耗博弈

    nbsp11nbsp月nbsp15nbsp日,电路优化进入电阻网络环节。老郑发现,电台的偏置电阻采用固定阻值,导致不同温度下的工作电流波动达nbsp5%。“就像穿着固定尺码的鞋走山路,”nbsp他提出nbsp“动态偏置法”,在电阻两端并联热敏电阻,根据温度自动调整偏置电压。小王用酒精灯模拟高低温环境,发现这个改进使工作电流波动降至nbsp1%,但待机功耗仅降低nbsp5%,远未达预期。

    nbsp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停电。当备用电池接入,老郑发现设备在电池模式下的功耗比市电模式低nbsp15%,原因是电池内阻抑制了部分漏电流。“我们需要给电路装个‘节能开关,”nbsp他提出nbsp“双电源切换机制”,在市电模式下采用全功率运行,电池模式下自动切断非必要负载,这个方案让待机功耗下降nbsp20%,但增加的切换电路本身又带来新的能耗。

    nbsp三、电源管理的智能觉醒

    nbsp真正的突破来自电源模块的重构。老郑借鉴nbsp1956nbsp年在朝鲜战场修复美军电台的经验,设计出nbsp“智能电源管理系统”:通

第228章 通信设备能耗优化研究[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