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邮电职工文化素养提升工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1nbsp年nbsp9nbsp月的济南邮电局职工夜校,铁皮屋顶漏下的秋雨打在土墙上,25nbsp岁的线路工小张攥着磨边的《语文课本》推开木门,油墨味混着煤炉的暖意扑面而来。黑板上用粉笔写着nbsp“文学与通信:文字的重量”,38nbsp岁的授课老师老陈nbsp——nbsp刚从省报调来的编辑,正用废报纸卷成的教鞭指着鲁迅的《故乡》插图,窗台上摆着职工们自制的铁皮台灯,灯光映照着nbsp23nbsp张带着机油渍的笔记本。字幕浮现:1961nbsp年深秋,当邮电职工在电报房与线路间奔波,一场重塑精神世界的文化之旅在漏雨的夜校教室启程。小张们用修电缆的手握住钢笔,在生字本上抄写诗句,于工单背面勾勒速写,让nbsp“鸿雁传书”nbsp的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nbsp——nbsp那些被反复修改的家书、刊登在内部刊物的短文、贴在值班室的手绘板报,终将在邮电职工的文化觉醒中,编织起技术与人文交织的精神图谱。】
nbsp1961nbsp年nbsp9nbsp月nbsp10nbsp日,邮电部工会下发的《职工文化素养提升方案》寄到济南邮电局,42nbsp岁的工会主席老王摸着文件上的nbsp“开设文学、历史、艺术课程”nbsp批示,盯着墙上nbsp“准确迅速”nbsp的标语陷入沉思:局里nbsp80%nbsp的职工只有初中学历,写个工作汇报都要查三遍字典,更别说给远方的家人写信。他敲了敲值班室的玻璃窗,正在分拣电报的小张抬头,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卷边的《大众电影》——nbsp这是职工们为数不多的文化读物。
nbsp一、夜校里的油墨香
nbsp根据《1961nbsp年邮电职工教育档案》(档案编号nbspYDBJY19610901),首期文化班在各科室的工具箱与配线架间见缝插针地开课。济南局腾出顶楼的储藏室,用木板搭起nbsp20nbsp张课桌,从废品站淘来的旧黑板上,“夜校守则”nbsp的最后一条写着:“带工单来上课,写错一个字,抄十遍《邮政通信章程》。”
nbsp小张报名时正跟着师傅修载波机,满手机油的他在报名表上按出模糊的指印。第一堂文学课,老陈带来的不是教材,而是一叠职工们的家书:“这封来自西藏的信,‘阿妈身体好写成‘阿妈身体孬,让家里急了半个月nbsp——nbsp文字是会走路的声音。”nbsp小张盯着信纸上的涂改痕迹,想起自己给母亲写的信总是只有nbsp“安好”nbsp二字,突然觉得掌心发烫。
nbsp二、生字本上的nbsplegraph
nbsp9nbsp月nbsp20nbsp日的语文课,老陈教nbsp“通信”nbsp二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的nbsp“信”nbsp字讲到莫尔斯码的点划组合:“每个字都是信号,每个信号都有故事。”nbsp小张在笔记本上画下莫尔斯码对应的nbsp“通信”nbsp符号,旁边标注:“横是线,点是焊点,文字和电线一样,都要接得结实。”
nbsp轮到职工分享环节,分拣员大刘念自己写的《邮车记》:“车轮碾过的石子,都是未发出的电报。”nbsp小张第一次发现,日常的工作场景在文字里能发光。课后他鼓起勇气向老陈请教:“我能把爬电杆的事写成短文吗?”nbsp老陈拍拍他的肩膀:“你爬的不是电杆,是连接世界的琴弦。”
nbsp三、工单背面的速写本
nbsp10nbsp月,美术课在配线室开课。退休美术教师老李带来的教具是邮电局的旧信封,他握着小张的手在信封背面画邮车:“车轮的弧度要像电波的波长,车窗的反光要像信号灯的闪烁。”nbsp小张从此养成习惯,每次巡线都带着工单,在背面画沿线的村庄、邮筒、接电报的老人。
<
第227章 邮电职工文化素养提升工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