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探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1nbsp年nbsp7nbsp月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灰绿色的nbsp“103nbsp型”nbsp电子管计算机在机房里发出规律的蜂鸣,暖黄色的指示灯在穿孔卡片输入口明灭闪烁。35nbsp岁的密码学家老陈抱着一叠写满置换公式的宣纸,站在占据半面墙的寄存器阵列前,真空管散发的热量让他的白大褂后背渐渐洇出盐渍。28nbsp岁的计算机工程师小李趴在地板上,用万用表测量运算器的电压波动,脚边散落着画满流程图的草纸,其中一张用红笔圈着nbsp“密码算法→机器语言”nbsp的转化箭头。字幕浮现:1961nbsp年盛夏,当世界首台商用计算机诞生不过十年,中国科研人员在电子管的辉光与密码本的墨香中寻找跨界可能。老陈与小李的团队将算盘上的置换规则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在寄存器的脉冲与密钥流的碰撞中编织数字密码nbsp——nbsp那些被反复调试的穿孔纸带、写满修正符号的算法手稿,终将在计算机与密码学的交叉地带,踏出一条从手工加密到机器运算的探索之路。】
nbsp1961nbsp年nbsp7nbsp月nbsp5nbsp日,中科院二号楼的跨学科会议室里,老陈将《传统密码算法效率分析》摔在包浆的木桌上,纸页间夹着的手工加密电文抄件飘落桌面:“莫尔斯码加密耗时nbsp15nbsp分钟,汉字区位码人工置换误差率nbsp8%,”nbsp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圆框眼镜,目光扫过参会的计算机小组,“而我们的‘103nbsp型计算机每秒能做nbsp3000nbsp次加法,却只能用来算气象数据?”nbsp计算机工程师小李指着墙上的计算机结构图,键盘上的俄文标识还未完全擦去:“但密码学需要的逻辑运算,和气象预报的数值计算是两码事。”
nbsp一、寄存器里的密码雏形
nbsp根据《1961nbsp年密码nbspnbsp计算机融合档案》(档案编号nbspJSRH19610701),联合团队的首个目标是nbsp“让计算机学会置换密码”。老陈带来的nbsp“54nbsp式”nbsp密码本里,汉字到数字的置换表有nbsp128nbsp组对应关系,小李尝试用计算机的寄存器组模拟这个过程,却发现二进制位数不足导致置换错误。“就像用小瓶装大酒,”nbsp他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32nbsp位寄存器装不下nbsp128nbsp位的置换空间。”
nbsp老陈翻阅着从苏联带回的《计算机密码学原理》油印本,突然想起在延安时期用算盘进行的模运算:“或许可以分块处理,把nbsp128nbsp位分成nbsp4nbsp个nbsp32nbsp位块,逐个置换。”nbsp这个提议让小李眼前一亮,他立即在穿孔卡片上编制分段置换程序,却在首次试运行时遭遇寄存器冲突nbsp——nbsp计算机无法同时处理多个置换表的调用。
nbsp二、穿孔纸带上的算法战争
nbsp7nbsp月nbsp15nbsp日,首次融合试验在nbsp“103nbsp型”nbsp计算机上展开。老陈亲自编写的替代密码程序占据nbsp300nbsp张穿孔卡片,当卡片输入机开始运转,机房里响起有节奏的nbsp“嗒嗒”nbsp声。但nbsp10nbsp分钟后,打印机吐出的加密电文出现连续nbsp7nbsp处错误,小李发现,问题出在字符编码的二进制对齐nbsp——nbsp计算机将汉字区位码视为整数运算,忽略了密码学需要的字符级置换。
nbsp“得给计算机装个‘密码脑子。”nbsp小李提出在内存中开辟专用置换区,用电子管继电器模拟密码本的查找表。他带着助手大刘,在电路板上焊接nbsp64nbsp个继电器,每个继电器对应一个字符的置换规则,这个nbsp“硬件置换器”nbsp的诞生,让计算机首次具备了字符级加密能力。
nbsp三、运算器的密钥博弈
nbsp更大的挑战来自密钥生成。传统密码学依赖人工生成的随机数,而计算机的伪随机数发生器在老陈眼中nbsp“不够随机”:“用线性同余法生成的密钥,前三组就出现重复。”nbsp他带着密码组重新推导随机数算法,从《数论》中找到二次剩余理论,设计出基于素数分解的密钥生成函数。
nbsp小李将这个数学函数转化为机器语言时,发现计算机的浮点运算单元精度不足,导致素数分解出现误差。他想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的机械计算器,提出nbsp“整数域内的素数筛法”,通过反复迭代排除非素数,将密钥生成的随机性提升nbsp30%。这个改进让老陈刮目相看:“原来计算机的‘笨办法,也能算出密码学的‘巧结果。”
&n
第226章 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探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