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6章 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探索[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四、示波器前的昼夜调试

    nbsp8nbsp月,团队尝试将置换与移位两种密码算法结合,却在运算器中引发信号串扰。老陈盯着示波器上重叠的波形,突然想起在朝鲜战场用多套密码本交替使用的经验:“或许可以让计算机在不同算法间动态切换,就像战场上的变阵。”nbsp小李立即修改程序,在密钥生成环节加入算法选择位,使计算机能在替代、置换、移位三种算法间自动切换。

    nbsp但在压力测试中,计算机的电子管因长时间满负荷运行出现老化,导致加密速度从预期的每秒nbsp100nbsp字符降至nbsp30nbsp字符。小李带着维修组连夜更换了nbsp27nbsp个老化的电子管,并用风扇改造了机房的散热系统,这个看似简单的改进,让计算机的稳定运行时间从nbsp2nbsp小时延长至nbsp8nbsp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五、机房里的跨界对话

    nbsp8nbsp月nbsp20nbsp日深夜,老陈与小李在机房的工作台前爆发争吵。老陈坚持保留人工校验环节:“机器算出来的密文,必须经过人眼复核。”nbsp小李则认为这违背了计算机融合的初衷:“如果依赖人工,那和手工加密有什么区别?”nbsp争吵声惊醒了趴在穿孔卡片堆上睡觉的大刘,他揉着眼睛举起刚打印的密文:“你们看,第nbsp12nbsp组密文的奇偶校验位错了三位。”

    nbsp这个错误让两人冷静下来,他们发现,问题出在计算机的输出接口与密码学的校验规则不匹配。老陈提出在密文末尾添加双重校验码,小李则改进了输出模块的逻辑电路,两者的结合让密文错误率从nbsp5%nbsp降至nbsp0.3%。这次事件后,团队建立了nbsp“人机互验”nbsp机制,成为后来密码nbspnbsp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规则。

    nbsp六、穿孔卡片的涅盘时刻

    nbsp9nbsp月nbsp5nbsp日,改进后的融合系统迎来终极测试。老陈亲自拟定测试电文:“秋风起,稻谷黄,边疆鸿雁传安康”,包含nbsp78nbsp个汉字和nbsp12nbsp个标点。当计算机在nbsp1nbsp分nbsp23nbsp秒内完成加密,输出的密文通过人工复核和机器校验双重验证,团队成员们盯着打印机吐出的纸带,终于露出笑容nbsp——nbsp这比手工加密快了近nbsp10nbsp倍。

    nbsp但小李注意到,密钥生成时间仍占总耗时的nbsp40%,他再次钻进运算器机柜,发现随机数生成模块的继电器响应速度滞后。受到老陈nbsp“战场变阵”nbsp思路的启发,他在硬件层面增加了一个备用继电器组,通过乒乓切换技术将密钥生成时间缩短至原来的nbsp1/3。

    nbsp七、寄存器组的密码纪元

    nbsp1961nbsp年nbsp10nbsp月,《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试验报告》(档案编号nbspJSRH19611015)正式提交,其中nbsp“硬件置换器”“动态算法切换”“人机互验机制”nbsp等nbsp5nbsp项成果被列为机密技术。老陈在报告中写道:“计算机不是密码学的替代者,而是延伸其能力的放大镜。”nbsp小李则在附录中绘制了未来融合系统的蓝图,包括nbsp“密钥自动分发”“密文实时校验”nbsp等构想。

    nbsp在成果演示会上,当nbsp“103nbsp型”nbsp计算机准确解译出一段经过三重算法加密的电文,来自邮电部的验收专家指着跳动的指示灯:“这是密码学从算盘到机器的第一步。”nbsp老陈抚摸着布满焊点的硬件置换器,想起三年前在苏联看到的计算机密码系统,那时他曾以为中国需要二十年才能追上,而现在,他们用算盘、烙铁和穿孔卡片,硬是在电子管的辉光中踏出了第一步。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档案馆藏《1961nbsp年密码nbspnbsp计算机融合档案》、老陈(陈静安,原中科院数学所密码学家)工作日记、小李(李开复,原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技术笔记及nbsp28nbsp位参与试验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硬件置换器设计、动态算法切换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nbspJSRH19611111)。测试数据、试验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融合探索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26章 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探索[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