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2章 国产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5nbsp年nbsp7nbsp月的西北荒漠,狂风卷起黄沙掠过荒芜的戈壁,镜头缓缓扫过插在沙土中的测量标杆,上面系着的红布条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工程车扬起漫天尘土,总工程师老郑戴着沾满泥浆的安全帽,手中的图纸被风沙卷起边角,他用膝盖死死压住,目光却坚定地望向天际。字幕浮现:1965nbsp年盛夏,当世界航天竞赛进入白热化,中国科研人员在茫茫荒漠中开启了一场与时间和技术的赛跑。老郑和他的团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进口的精密设备可用,只能靠算盘计算轨道参数,用双手打磨天线部件nbsp——nbsp他们要在这片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竖起连接太空的nbsp“钢铁耳朵”,让中国的通信电波第一次突破大气层的阻隔。】

    nbsp1965nbsp年nbsp7nbsp月nbsp5nbsp日,西北某荒漠深处的临时指挥部里,52nbsp岁的地面站建设项目总工程师老郑,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刚收到的卫星轨道测算数据。桌上的《国产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任务书》写得明白:“一年内建成首座自主地面站,实现与卫星的稳定通信。”nbsp他抬起头,看着满脸疲惫的技术团队:“国外封锁核心技术,咱们只能自己蹚出一条路,没有退路。”

    nbsp一、图纸上的艰难起步

    nbsp根据《1965nbsp年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档案》(档案编号nbspWXJS19650701),地面站建设面临三大技术难关:高精度抛物面天线设计、高灵敏度信号接收系统研发、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技术。老郑在首次技术研讨会上摊开一张皱巴巴的草图:“这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参考nbsp——1962nbsp年从国外期刊翻拍的模糊照片,连比例尺都没有。”

    nbsp技术员小张提出疑问:“天线反射面精度要求nbsp0.1nbsp毫米,咱们的机床精度只能达到nbsp1nbsp毫米,怎么解决?”nbsp老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团队走访了全国nbsp17nbsp家机械厂。在沈阳某机床厂,他发现工人用手工研磨镜面的方法,能将误差控制在nbsp0.05nbsp毫米。“土办法加巧心思,一样能出高精度!”nbsp他的提议让团队重燃信心。

    nbsp二、荒漠中的钢铁铸造

    nbsp7nbsp月nbsp15nbsp日,天线基座浇筑工程启动。老郑坚持采用nbsp“钢筋混凝土nbsp+nbsp预应力钢缆”nbsp的复合结构,以抵御西北地区频繁的沙尘暴。但在首次浇筑时,混凝土出现蜂窝状孔洞,技术员小李急得直冒汗:“配比没问题,到底哪里出了错?”nbsp老郑蹲在工地观察了整整一夜,发现是沙漠昼夜温差导致模板热胀冷缩。

    nbsp“给模板穿上‘保温衣!”nbsp老郑立即下令用棉毡包裹模板,并调整浇筑时间为凌晨气温稳定时段。此后的每一次浇筑,他都守在现场,用温度计测量混凝土内部温度,用自制的探针检查密实度。当重达nbsp300nbsp吨的天线基座稳稳矗立在荒漠中时,老郑的军用水壶里,已经沉淀了厚厚的黄沙。

    nbsp三、实验室里的信号攻坚

    nbsp在信号接收系统研发方面,团队面临nbsp“灵敏度与稳定性”nbsp的矛盾。按照设计要求,接收机需捕捉到百万分之一瓦的微弱信号,但国产电子管的噪声干扰严重影响接收效果。老郑想起nbsp1964nbsp年通信芯片研发的经验,决定采用nbsp“多级滤波nbsp+nbsp动态增益控制”nbsp方案。

    nbsp技术员小王主动请缨负责核心电路设计。他在实验室连续奋战nbsp72nbsp小时,手绘了n

第192章 国产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