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邮电企业管理现代化探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5nbsp年nbsp4nbsp月的上海邮电局分拣车间,戴着蓝布袖套的分拣员们在堆积如山的信件中忙碌穿梭,墙上挂着的生产进度表用红笔标注着未完成的指标。镜头切换至会议室,企业经理老杨拿着泛黄的苏联管理手册,对照着满桌的财务报表眉头紧锁,窗外的梧桐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字幕浮现:1965nbsp年春,当邮电业务量随着社会发展急剧增长,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已难以应对新挑战。老杨和众多邮电人在算盘与账本间摸索,试图将nbsp“科学管理”nbsp的理念注入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行业nbsp——nbsp他们精简冗余流程、优化资源配置,让带着油墨香的信件与带着电流声的电波,在更高效的管理体系中奔向四方。】
nbsp1965nbsp年nbsp4nbsp月nbsp5nbsp日,邮电部下发的《企业管理现代化试点方案》摆在了老杨的办公桌上,这位nbsp48nbsp岁的邮电企业经理反复摩挲着文件上nbsp“成本降低nbsp20%,服务质量提升”nbsp的目标,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桌面。他翻开当月的运营报表:某分局的包裹积压率高达nbsp15%,长途电话转接平均耗时nbsp8nbsp分钟,而纸张、油墨等耗材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再按老法子干,迟早要拖垮整个系统。”nbsp他对副手说道,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nbsp一、账本里的管理困局
nbsp根据《1965nbsp年邮电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档案编号nbspYDB19650402),当时邮电企业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管理流程繁杂,一封普通信件从收寄到投递需经过nbsp7nbsp道手工登记;二是资源配置粗放,不同地区的通信设备闲置率差异达nbsp40%;三是绩效考核模糊,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老杨在企业内部会议上举起一叠退信:“看看这些,因为地址书写不规范被退回的信件,每月就要浪费nbsp3nbsp吨纸张!”
nbsp技术员小刘提出疑问:“但苏联的‘计划管理法在咱们这儿水土不服,怎么办?”nbsp老杨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团队走访了nbsp12nbsp个基层邮电所。在南京东路邮电支局,他发现分拣员老张仅凭记忆就能快速归类信件,这个细节让他意识到:“科学管理不是照搬理论,得把工人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标准。”
nbsp二、流程再造的阵痛
nbsp4nbsp月nbsp15nbsp日,试点企业开始推行nbsp“信件处理标准化流程”。老杨亲自制定《收寄nbspnbsp分拣nbspnbsp运输nbspnbsp投递操作规范》,将原本nbsp7nbsp道登记简化为nbsp3nbsp道电子登记,同时引入nbsp“邮政编码”nbsp概念,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地址书写格式。但改革刚启动就遭遇阻力,老分拣员老王拍着桌子反对:“我干了nbsp20nbsp年分拣,闭着眼都能分对,搞这些数字编码不是瞎折腾?”
nbsp老杨没有强硬推行,而是带着老王到新建成的分拣实验室。当看到机器通过识别邮政编码,每分钟处理信件量是人工的nbsp10nbsp倍时,老王沉默了。但新问题随之而来,部分地区群众对邮政编码不熟悉,导致收寄效率反而下降。老杨立即组织编写《邮政编码使用手册》,发动员工走街串巷宣传,甚至在邮票背面印上编码说明。
nbsp三、资源调配的智慧博弈
nbsp在设备管理方面,老杨借鉴nbsp1963nbsp年全国通信网互联互通的经验,建立nbsp“设备共享调度系统”。他要求各分局定期上报设备使用情况,通过算盘精确
第191章 邮电企业管理现代化探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