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8章 西南地区通信建设大会战[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4nbsp年nbsp7nbsp月的横断山脉,云雾在陡峭的峡谷间翻涌,镜头掠过一列蜿蜒前行的骡马队,驮着的通信设备裹着油布。画面切换至悬崖边,工程队队长老陈系着安全绳,正用钢钎凿击岩壁,碎石飞溅在他沾满泥浆的安全帽上。字幕浮现:1964nbsp年盛夏,当西南山区的村寨仍靠烽火传递消息,一场跨越山河的通信建设大会战悄然打响。老陈和数万名工程兵背着被复线、扛着水泥杆,在海拔nbsp4000nbsp米的雪域、幽深险峻的峡谷间,用血肉之躯开辟通信之路nbsp——nbsp他们凿下的每一个岩孔、架起的每一根线杆,都在重塑这片土地与外界的连接方式,让nbsp“蜀道难”nbsp不再成为信息传递的天堑。】

    nbsp1964nbsp年nbsp7nbsp月nbsp5nbsp日,成都军区通信指挥部的作战室里,45nbsp岁的工程队队长老陈盯着墙上的西南地形图,食指沿着川藏线划过,在标注nbsp“雀儿山”“怒江峡谷”nbsp的区域反复摩挲。桌上的《西南通信建设任务书》写得明白:“9nbsp个月内贯通川藏通信干线,实现沿线nbsp27nbsp个县的互联互通。”nbsp他抬起头,看着满屋子年轻技术员:“图纸上的直线,到了山里全是悬崖,咱们得用脚一步一步量出来。”

    nbsp一、骡马背上的通信网

    nbsp根据《1964nbsp年西南通信建设工程档案》(档案编号nbspPLATX19640702),工程初期最大的难题是设备运输。川藏线nbsp70%nbsp的路段车辆无法通行,老陈带领队员组建nbsp“骡马运输队”,每头骡子背负nbsp80nbsp公斤的水泥杆、被复线和发电机。在海拔nbsp4200nbsp米的折多山,骡马因高原反应口吐白沫倒地,老陈二话不说解下自己的背包,和队员们肩扛设备继续前行。

    nbsp技术员小李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背着nbsp20nbsp公斤的蓄电池爬了nbsp8nbsp小时山路,膝盖疼得打颤。老陈说nbsp1959nbsp年在青藏线,战士们用羊皮筏子运电缆,和他们比,我们这点苦不算什么。”nbsp这些用脚步丈量的运输路,最终形成nbsp12nbsp条固定骡马道,保障了nbsp2000nbsp余吨通信物资的顺利运输。

    nbsp二、悬崖上的生命线

    nbsp7nbsp月nbsp20nbsp日,工程推进到怒江峡谷。两岸峭壁垂直落差超千米,传统架线方式根本无法实施。老陈趴在悬崖边观察了整整两天,发现对岸的老藤条历经数十年风雨仍坚韧异常。“用藤条做牵引!”nbsp他的提议让众人惊愕。队员们精选出nbsp5nbsp根手腕粗的老藤,将被复线绑在藤条上,两岸同时用力拉拽,硬是在峡谷间拉起第一条通信线路。

    nbsp但更严峻的考验在后面。架设过江钢索时,3nbsp名队员被突然而至的山洪冲走,老陈红着眼眶组织搜救。当找到遗体时,他摘下安全帽沉默许久,转身对剩下的队员说:“他们用命换来的路线,我们要走通。”nbsp此后的施工中,每个队员腰间都系着双重安全绳,悬崖边每隔nbsp10nbsp米钉入钢桩作为固定点。

    nb

第188章 西南地区通信建设大会战[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