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7章 中苏通信技术合作彻底中断[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4nbsp年nbsp4nbsp月的北京某通信研究所,苏制电子管设备静静陈列在实验室角落,表面落满灰尘。镜头转向隔壁办公室,芯片研发团队负责人老吴正将最后一批苏联技术资料锁进保密柜,泛黄的图纸边缘还留着俄语批注。窗外的梧桐树新芽初绽,而室内的空气却仿佛凝固在技术合作终止的瞬间。字幕浮现:1964nbsp年春,当悬挂在通信设备上的苏联铭牌逐渐失去光泽,一场关乎通信行业命脉的自主突围战悄然打响。老吴和他的团队在布满算盘与烙铁的实验室里,用计算尺丈量技术差距,以晶体管搭建创新阶梯nbsp——nbsp那些被退回的苏联设备说明书,终将成为中国通信人走向自主研发的垫脚石。】

    nbsp1964nbsp年nbsp4nbsp月nbsp10nbsp日,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会议室里,43nbsp岁的芯片研发团队负责人老吴捏着刚收到的加急电报,指节泛白。电报内容仅有一行字:“苏方终止所有通信技术合作项目,撤回全部专家。”nbsp他望向墙上悬挂的nbsp“中苏通信技术合作成果展”nbsp海报,三个月前还在热烈讨论的联合研发计划,此刻化作讽刺的剪影。

    nbsp一、技术真空下的困局

    nbsp根据《1964nbsp年通信行业技术合作变动档案》(档案编号nbspTXHZ19640401),中苏合作中断前,我国通信设备nbsp60%nbsp的核心部件依赖苏联进口。老吴团队正在攻坚的nbsp“高频通信芯片”nbsp项目,关键的光刻工艺和掺杂技术均由苏方专家把控。技术员小张翻着尚未完成的实验记录,声音发颤:“咱们连高精度光刻掩膜版都造不出来,拿什么继续研发?”

    nbsp老吴没有立即回应,而是打开保密柜,取出nbsp1958nbsp年仿制苏联设备时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歪歪扭扭的公式旁画着简陋的替代方案:“用玻璃片手工雕刻掩膜,误差nbsp0.1nbsp毫米”“用土法提炼硅原料纯度nbsp98%”。“当年我们能让缴获的电台重新发声,现在也能啃下芯片这块硬骨头。”nbsp他的声音不高,却让会议室的气氛骤然凝重。

    nbsp二、车间里的逆向突围

    nbsp为解决光刻掩膜难题,老吴带着团队扎进机械厂。他们发现精密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制版相机,经过改装可用于光刻。但在实际操作中,玻璃掩膜版的平整度始终无法达标nbsp——nbsp任何细微的凹凸都会导致芯片线路短路。老吴想起在苏联进修时见过的镜面研磨技术,立即联系光学镜片厂,尝试用研磨镜片的工艺处理掩膜版。

    nbsp技术员小李主动请缨负责研磨工序。他每天在显微镜下工作nbsp12nbsp小时,双手沾满金刚砂,指甲缝里嵌满玻璃碎屑。经过nbsp28nbsp天反复试验,当第一块表面粗糙度达到nbsp0.05nbsp微米的掩膜版制作成功时,小李的手掌已布满血泡。“这比绣花还难十倍。”nbsp他笑着举起布满裂口的手,眼中却闪着兴奋的光。

    nbsp三、算盘上的算法革命

    nbsp芯片核心的电路设计更具挑战。苏联专家带走了所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料,老吴团队只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完成百万次运算。他们将芯片电路拆解成nbsp136nbsp个基本单元,每个单元分配给不同小组计算。研究所的机房里,算盘声从早到晚不停歇,老吴戴着老花镜穿梭其中,随时核对关键节点的数据。

  

第187章 中苏通信技术合作彻底中断[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