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8章 邮电服务下乡工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1nbsp年nbsp9nbsp月的贵州黔东南山区,云雾缭绕的苗寨里,邮差老王背着邮包在羊肠小道跋涉,脚边的竹筒里装着三个月前的报纸。镜头切换至山脚下的坝子,年轻的邮电职工小吴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着电话线路图,旁边放着印有nbsp“邮电服务下乡”nbsp字样的帆布包,包角已磨得发白。字幕浮现:1961nbsp年秋,当城市通信网初具规模,中国nbsp200nbsp万个自然村中仅有nbsp17%nbsp通上电话。邮电部一纸nbsp“服务下乡”nbsp令,让无数像小吴这样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把电键声和拨号音带进炊烟袅袅的村寨nbsp——nbsp他们用脚步丈量群山,用耐心教会老乡使用nbsp“会说话的盒子”,在煤油灯与发电机的光影交错中,编织起农村通信的第一张网。】

    nbsp1961nbsp年nbsp9nbsp月nbsp10nbsp日,邮电部大楼的动员会上,副部长王国华敲着《全国农村通信现状报告》:“河北阜平的老乡,给县城发电报要走三天山路;云南怒江的猎人,下山寄信时孩子都出疹子了。”nbsp台下nbsp21nbsp岁的小吴捏紧钢笔,想起去年回老家时,母亲托人捎信说父亲病重,等他收到信已是半个月后nbsp——nbsp这段经历让他在会后第一个报名参加nbsp“邮电服务下乡”nbsp工程。

    nbsp一、背在肩上的通信网

    nbsp根据《1961nbsp年邮电服务下乡工程实施方案》(档案编号nbspYDB19610906),首批nbsp2000nbsp名下乡职工需在半年内,在全国nbsp1200nbsp个行政村建立邮电服务点。小吴被分配到贵州丹寨县排调村,这个藏在雷公山深处的苗族村寨,全村nbsp300nbsp户人家从未见过电话机。他的行李很简单:一台手摇磁石电话机、半箱电码本、两卷铁丝,还有父亲送的木工工具nbsp——nbsp后来这些工具成了架设线路的nbsp“神器”。

    nbsp9nbsp月nbsp15nbsp日,小吴踩着露水进村,肩上的电话机木箱压得肩膀生疼。寨老杨阿公盯着这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用苗语问:“背的是啥?比火枪还重。”nbsp小吴擦着汗笑:“是能让山里人听见外面声音的‘铁喇叭。”nbsp他不知道,接下来的三个月,要靠这台nbsp“铁喇叭”,在悬崖峭壁间架起nbsp23nbsp公里的电话线。

    nbsp二、煤油灯下的启蒙课

    nbsp排调村的第一堂通信课设在晒谷场的老槐树下。小吴支起黑板,用苗汉双语写下nbsp“1100nbsp是‘电,2012nbsp是‘话”,台下的汉子们却在交头接耳nbsp——nbsp他们更关心如何用这台nbsp“会响的盒子”nbsp叫山下的医生。60nbsp岁的王大爷凑过来,用烟杆敲着电话机:“能喊来牛贩子不?我家的牛要出栏了。”nbsp小吴突然意识到,教村民发电报,得从他们的日常需求开始。

    nbsp他编了本《苗寨常用电码手册》,把nbsp“牛病”“谷种”“赶集”nbsp等词汇对应的区位码用苗文标注,还画了简易图示:一头牛加数字nbsp“2651”,就是nbsp“卖牛”nbsp的电报内容。当王大爷通过小吴发出第一封nbsp“牛病,速来”nbsp的电报,三天后兽医背着药箱进山时,寨子里的人第一次相信,这台铁盒子真的能nbsp“隔空传话”。

    nbsp三、悬崖上的线路战

    nbsp最艰巨的任务是架设从乡政府到村寨的电话线。小吴带着村民们背着铁丝和瓷瓶,在nbsp80nbsp度的陡坡上打桩nbsp年的深秋,他摔了三次,膝盖的血痂叠着血痂,却在笔记本上记着:“10nbsp月nbsp5nbsp日,说服老猎户用猎绳固定水泥杆;10nb

第178章 邮电服务下乡工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