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沿海通信防线加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1nbsp年nbsp7nbsp月的福建平潭岛,狂风撕扯着海滩上的仙人掌,海浪拍打着岩石激起数米高的浪花。镜头掠过正在架设的角钢基站,通信工程队队员们用麻绳将自己固定在悬崖边,手中的扳手在盐雾中闪烁着锈迹。字幕浮现:1961nbsp年夏,当台海局势持续紧张,一场与台风和海浪的赛跑在东南沿海展开。老钱带领的工程队背着nbsp30nbsp公斤重的通信设备,在台风登陆前的nbsp72nbsp小时里,用钢钎和水泥在悬崖峭壁上浇筑nbsp“信息堡垒”——nbsp这些深入岩层的地基、抗风等级达nbsp12nbsp级的铁塔,终将在呼啸的台风中证明:通信防线,是打不烂的钢铁神经。】
nbsp1961nbsp年nbsp7nbsp月nbsp5nbsp日,福州军区通信处的作战地图前,43nbsp岁的工程队队长老钱用红笔圈出沿海nbsp23nbsp处通信盲区。指腹划过平潭岛东北部的等高线,那里的nbsp“北风澳”nbsp渔村至今靠渔船传递消息,一旦台海有事,将成为指挥链上的致命缺口。“给我们nbsp20nbsp天,把基站建到每个制高点。”nbsp他敲了敲地图上的悬崖标记,袖口还沾着上个月在东山岛施工时的海沙。
nbsp一、悬崖上的地基战
nbsp根据《1961nbsp年沿海通信加固工程档案》(档案编号nbspPLATX19610703),此次防线加固的核心是nbsp“三冗余通信网”:每个基站配备微波、短波、有线三种传输方式,主链路中断时自动切换。老钱的施工队首先遭遇的难题,是在风化岩地质中浇筑基站地基nbsp——nbsp传统的爆破法会破坏岩体稳定性,他带着队员改用nbsp“水钻打孔nbsp+nbsp钢筋锚杆”nbsp工艺,每天在悬崖上悬挂作业nbsp8nbsp小时。
nbsp7nbsp月nbsp10nbsp日,平潭岛nbsp“鬼哭礁”nbsp施工现场,22nbsp岁的队员小张踩着湿滑的岩面,突然脚下一滑,手中的水准仪差点坠入海中。老钱一把拽住安全绳,盯着他煞白的脸说:“1958nbsp年金门炮战,我们在战壕里用竹竿架天线,现在有角钢和水泥,更得把基站扎进石头里。”nbsp他摸出揣在怀里的《沿海基站抗风设计规范》,第nbsp15nbsp页的nbsp“岩石锚固深度≥2.5nbsp米”nbsp被他用刀刻在安全帽内侧。
nbsp二、与台风赛跑的nbsp72nbsp小时
nbsp7nbsp月nbsp15nbsp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橙色预警,预计nbsp“珊瑚”nbsp号台风将于nbsp72nbsp小时后登陆平潭岛。老钱看着气象图,突然下令:“暂停常规施工,先装抗风拉索!”nbsp此时nbsp“北风澳”nbsp基站的角钢塔刚立起一半,按原计划需要nbsp3nbsp天才能完成加固。他带着队员连夜改装卷扬机,将抗风拉索的锚点从nbsp3nbsp处增加到nbsp6nbsp处,每根拉索的张力都用弹簧秤精确校准到nbsp800nbsp公斤。
nbsp“老钱这是要和台风抢时间。”nbsp技术员老王看着凌晨两点仍在塔上作业的队长,想起他背包里总装着的铁皮药盒,里面是止痛片和治疗风湿的膏药nbsp——nbsp那是nbsp1953nbsp年在舟山群岛施工时落下的病根。当第一根拉索固定完毕,天边已泛起鱼肚白,老钱蹲在礁石上啃馒头,盯着海面说:“1956nbsp年强台风掀翻了舟山的基站,这次咱们的铁塔要像礁石一样稳。”
nbsp三、盐雾中的设备保卫战
nbsp沿海高盐环境对通信设备的侵蚀远超预期。当队员们打开刚运抵的微波收发机,发现金属接口已出现细微
第177章 沿海通信防线加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