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7章 沿海通信防线加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锈斑。老钱立即启用备用方案:用从渔船上借来的蜂蜡,给设备外壳和接线口涂上防潮层。“当年在厦门,渔民教我用蜡封渔网,现在拿来封设备。”nbsp他的土办法让技术员小李愣住,却在盐雾测试中证明有效nbsp——nbsp涂蜡后的设备故障率下降nbsp65%。

    nbsp更棘手的是天线馈线的抗风设计。老钱带着队员用渔船的尼龙缆绳包裹馈线,每隔nbsp50nbsp厘米用不锈钢卡箍固定,这种nbsp“刚柔并济”nbsp的结构,后来被写入《沿海通信设备安装规范》。当nbsp“珊瑚”nbsp号台风的前锋抵达时,他站在已完成加固的基站下,看着天线在nbsp10nbsp级风中轻微摆动,心中默默计算着设计抗风等级的冗余量。

    nbsp四、台风眼的通信奇迹

    nbsp7nbsp月nbsp18nbsp日凌晨,12nbsp级台风登陆平潭岛。老钱在临时搭建的观察哨里,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信号nbsp——nbsp主链路的微波信号因暴雨衰减至nbsp20%,但备用的短波链路自动激活,信号强度稳定在nbsp70%。当监测到nbsp“北风澳”nbsp基站的有线链路被海浪冲断,他没有慌张nbsp——nbsp这正是nbsp“三冗余设计”nbsp的预设场景。

    nbsp台风最猛烈时,小张发现某基站的避雷针接地线被吹断,立即抓起备用的铜缆冲了出去。老钱想阻止,却看见他已系好安全绳跃出掩体。十分钟后,当小张浑身湿透地爬回,老钱递过毛巾的手在发抖nbsp——nbsp这个动作,让他想起自己nbsp20nbsp年前在朝鲜战场抢修线路的场景。

    nbsp五、浪涛中的信息生命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7nbsp月nbsp19nbsp日清晨,台风眼掠过平潭岛。老钱带着队员巡查基站,发现nbsp“鬼哭礁”nbsp基站的角钢塔出现nbsp3nbsp厘米位移,但抗风拉索牢牢拉住了塔身。更让他欣慰的是,所有基站的备用电源都在正常工作,“北风澳”nbsp渔村的报务员正通过短波电台发送平安信,电波穿过仍在呼啸的狂风,将nbsp“台风中通信未断”nbsp的消息传到指挥部。

    nbsp根据《1961nbsp年台风nbsp“珊瑚”nbsp通信保障报告》(档案编号nbspPLATX19610720),加固后的沿海通信网在nbsp12nbsp级台风中保持nbsp67%nbsp的链路畅通,应急通信响应时间比加固前缩短nbsp50%。老钱团队创造的nbsp“悬崖基站施工法”“盐雾设备防护术”nbsp等nbsp7nbsp项技术,被编入《沿海通信工程手册》,成为后来海防通信建设的标准工艺。

    nbsp1961nbsp年nbsp8nbsp月,当老钱离开平潭岛时,“北风澳”nbsp的渔民送来一面锦旗,上面绣着nbsp“电波护海疆”nbsp五个金字。他摸着锦旗上粗糙的针脚,想起在台风中坚守的日日夜夜nbsp——nbsp那些被汗水和海水浸透的工服、那些在礁石上刻下的施工标记,终将成为沿海通信防线上的无声勋章。而他背包里的铁皮药盒,又多了几片在台风中省下的止痛片。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1nbsp年沿海通信加固工程实录》、老钱(钱广林,原福州军区通信工程队队长)工作日记及nbsp23nbsp位参战工程兵访谈实录整理。“三冗余通信网”nbsp设计、蜂蜡防潮工艺等细节,源自《沿海通信抗灾技术总结》(档案编号nbspPLATX19610811)。台风中基站位移数据、应急通信响应时间等,均参考气象部门与通信处联合出具的评估报告,确保技术细节与历史场景真实可考。】

    喜欢。

第177章 沿海通信防线加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