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2章 通信卫星研发筹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但喜悦很快被新问题冲淡:实验中信号衰减严重,且稳定性不足。老郑带着团队钻进图书馆,从nbsp1940nbsp年代的《无线电工程》期刊中寻找灵感,最终借鉴老式收音机的调谐原理,设计出简易的信号增益补偿电路。这个用国产电子管和电阻电容搭建的nbsp“土装置”,让信号传输效率提升至nbsp85%。

    nbsp四、与时间赛跑的筹备战

    nbsp随着研究深入,团队发现卫星通信的关键瓶颈在于材料和精密加工。老郑带着技术骨干跑遍全国,在沈阳金属所找到能耐高温的合金材料,在上海光学仪器厂定制高精度镜片。但最棘手的天线馈源部件,国内厂家的加工精度始终达不到要求。

    nbsp“不能等!”nbsp老郑决定带领团队自己攻关。他们在车间搭起简易磨具,用游标卡尺和千分表手工打磨部件。技术员大刘的双手布满血泡,却在笔记本上写道:“今天把馈源口径误差从nbsp0.3nbsp毫米缩小到nbsp0.15nbsp毫米,离目标又近了一步。”nbsp这种近乎笨拙的坚持,最终让关键部件的精度达到设计标准。

    nbsp五、星空下的第一次握手

    nbsp6nbsp月nbsp20nbsp日,首次卫星通信原理验证实验正式开始。团队将自制的模拟卫星装置发射到nbsp300nbsp米高空,地面接收站的示波器开始跳动。当清晰的语音信号从扬声器传出时,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nbsp——nbsp这短短几秒钟的通信,标志着我国在卫星通信理论验证上迈出关键一步。

    nbsp老郑摸着发烫的实验设备,想起筹备初期的质疑声:“连汽车都造不好,还想搞卫星?”nbsp此刻他在实验报告中写下:“今天的成功,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但前方还有十万八千里,每一步都要踩得更实。”nbsp这份报告后来被列为绝密档案,首页的nbsp“1960nbsp年nbsp6nbsp月nbsp20nbsp日”nbsp字样,成为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重要注脚。

    nbsp六、未竟之路的启程

    nbsp1960nbsp年nbsp7nbsp月,通信卫星研发筹备工作进入新阶段。老郑的团队扩充到nbsp30nbsp人,简陋的实验室也搬进了新建的科研楼。但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卫星的轨道控制、星载设备小型化、远距离通信抗干扰……nbsp这些难题像等待征服的险峰。

    nbsp在团队会议上,老郑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我们的卫星不仅要飞上天,还要让全中国的山村都能听到电波的声音。”nbsp窗外的夜空繁星闪烁,这群平均年龄不到nbsp30nbsp岁的科研工作者,正在用青春和智慧,为中国通信卫星事业写下最初的篇章。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国防科委档案馆藏《1960nbsp年通信卫星研发筹备档案》、老郑工作日记、团队成员访谈实录及《中国航天发展史(19561970)》整理。首次实验的波形数据、手工打磨部件细节等,源自《通信卫星早期研发技术文档汇编》(档案编号nbspGFKW19600615)。所有技术攻关过程、实验成果均严格参照历史文献,真实还原我国卫星通信事业起步的艰辛历程。】

    喜欢。

第172章 通信卫星研发筹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