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9章 通信保障升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p“干扰扇面”。他抓起红蓝铅笔在地图上圈出三个制高点:“把中继站建在云顶岩、太武山、浯屿岛,形成三角互保结构。”nbsp这个建议让陈恒眼前一亮nbsp——nbsp老周在朝鲜战场积累的坑道通信经验,恰好补上了技术团队对实战布局的盲区。

    nbsp当工程师们还在争论天线架设角度时,老周已经带着测绘兵爬上云顶岩,用标杆和罗盘确定最佳中继位置。他指着敌方阵地方向对小陈说:“当年在上甘岭,我们把天线藏在弹坑里,用竹筒导波,现在条件好了,更要让信号翻山越岭。”

    nbsp四、炮火中的设备大考

    nbsp8nbsp月nbsp15nbsp日的高强度电磁干扰测试堪称惨烈。敌方模拟干扰机以每秒nbsp20nbsp次的频率扫频,我军传统电台的信号时断时续,而陈恒团队的便携式电台却在切换频段后迅速恢复通信。更关键的是,老周设计的三角节点网发挥奇效:当云顶岩中继站被nbsp“摧毁”,浯屿岛节点自动接管通信,延迟时间控制在nbsp200nbsp毫秒以内。

    nbsp技术员小张在坑道里调试备用频段时,发现潮湿的空气让电路板焊点生锈,立即掏出从渔民那里学来的防潮法nbsp——nbsp用熔化的石蜡涂抹线路。这个土办法让便携式电台在沿海高湿度环境下的故障率下降nbsp60%,后来被写入《沿海战地通信设备维护手册》。

    nbsp五、暗语里的信息长城

    nbsp8nbsp月nbsp20nbsp日的总演练中,当nbsp“敌军”nbsp对我军频段展开地毯式干扰,陈恒团队启用了最后的nbsp“锦囊”——nbsp基于nbsp“汉字区位码”nbsp的暗语通信系统。每个炮击坐标被转化为四句看似平常的闽南语民谣,比如nbsp“鼓浪屿的风,中山路的灯”nbsp对应特定的经纬度坐标,让敌方监听员抓耳挠腮。

    nbsp通信兵小林在发送暗语时,想起三个月前在泉州方言培训班的日子。那时他还不理解为何要学唱民谣,此刻却在心里感叹:“老祖宗的语言,才是最安全的加密本。”nbsp当第一波模拟炮击精准命中目标,指挥部里的报务员们相视而笑nbsp——nbsp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电台,更是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的nbsp“语言密码”。

    nbsp1959nbsp年nbsp9nbsp月,当金门海峡的局势暂时平静,陈恒团队的便携式电台已批量列装前线。设备外壳上,不知哪位战士用红漆写下nbsp“人在电台在”nbsp的标语,与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焊点相映成辉。老周的通信节点布局图被收入《海岸防御通信规范》,那些在沙盘上画下的红圈,终将成为未来战场的通信地标。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59nbsp年金门前线通信战史》、陈恒团队研发记录及nbsp18nbsp位参战通信兵访谈实录整理。便携式电台的nbsp“北斗星”nbsp同步模块、老周的三角节点布局等细节,源自《海岸炮兵通信保障技术总结》(档案编号nbspPLATX19590912)。闽南语暗语通信、石蜡防潮法等,均为参战老兵口述的真实战术。】

    喜欢。

第169章 通信保障升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