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 密码学新理论探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8nbsp年nbsp9nbsp月的哈尔滨,秋风吹落军工大院的梧桐叶,哈军工通信系实验室的窗户透出彻夜灯光。镜头扫过布满公式的黑板,赵老的放大镜滑落在《美国密码学年鉴》的nbsp“密钥动态化”nbsp章节,旁边是小王画满箭头的nbsp“动态密钥生成”nbsp草图。字幕浮现:1958nbsp年秋,当国际密码学界掀起动态加密思潮,新中国的密码学家在保密手册与外文期刊间寻找平衡。哈军工的毕业生带着课堂知识,与赵老团队的实战经验碰撞,一场关乎密码学未来的理论突围,正在算盘与计算尺的碰撞声中悄然展开。】

    nbsp1958nbsp年nbsp9nbsp月nbsp5nbsp日,哈军工通信系的保密实验室里,22nbsp岁的小王攥着钢笔,笔尖在稿纸上洇出墨点。他面前摆着从苏联带回的《密码学现代趋势》影印本,第nbsp47nbsp页关于nbsp“密钥固定化缺陷”nbsp的论述让他想起在部队实习时遇到的问题:“敌方通过长期监听,破解了固定周期更换的密钥。”nbsp旁边的赵老正在用放大镜研究美国公开的nbsp“一次性密码本”nbsp理论,镜片后的目光突然定格:“小王,你说我们能不能让密钥像流水一样变化?”

    nbsp一、黑板上的思想碰撞

    nbsp根据《哈军工密码学研究日志》(档案编号nbspHJGMM195809),这个被后来称为nbsp“动态密钥生成”nbsp的概念,源于一次跨代际的学术对话。赵老团队在nbsp“54nbsp式密码本”nbsp应用中发现,固定密钥在高强度监听下的失效周期正在缩短,而小王等毕业生带来的nbsp“信息熵”nbsp理论,恰好为密钥动态化提供了数学基础。

    nbsp“传统密钥是定时更换,动态密钥应该是每次通信都不同。”nbsp小王在黑板上画出密钥生成流程图,粉笔划过nbsp“随机数种子”“环境参数输入”nbsp等节点,“比如把发报时间、地理位置、甚至天气数据作为密钥生成因子。”nbsp赵老点头的同时提出关键问题:“战场上哪来稳定的随机数源?总不能靠战士抛硬币吧?”

    nbsp二、首次验证的铩羽而归

    nbsp9nbsp月nbsp15nbsp日,团队在实验室搭建起首次验证环境。小王负责的算法模型采用nbsp“时间戳nbsp+nbsp设备nbspID”nbsp作为初始种子,通过模运算生成密钥。当他将程序输入仅有的一台苏制电子计算机,示波器显示的密钥分布曲线却让所有人皱眉nbsp——nbsp相邻密钥的汉明距离过近,存在被差分攻击的风险。

    nbsp“模nbsp100nbsp运算导致低位数据重复!”nbsp小王盯着打印出的密钥表,后颈冒出冷汗。他想起毕业答辩时导师的提醒:“密

第166章 密码学新理论探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