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局势升级与通信备战[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8nbsp年nbsp7nbsp月的福建沿海,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雷达天线在暮色中缓缓转动。镜头掠过布满弹痕的通信掩体,陈恒团队成员抱着加密设备在战壕中穿梭,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炮声。字幕浮现:1958nbsp年夏,当台海对岸频繁异动,福建前线的通信线路成为看不见的战场。陈恒团队带着改良的加密设备星夜南下,通信兵们背着线缆在炮火中架设nbsp“信息生命线”——nbsp这场没有硝烟的通信保卫战,即将考验新中国通信系统的实战成色。】
nbsp1958nbsp年nbsp7nbsp月nbsp15nbsp日,北京邮电部的保密会议室里,陈恒盯着最新的敌情通报,手指在nbsp“国民党军电子干扰部队动向”nbsp的段落划出深痕。桌上的加密电话机突然响起,听筒里传来前线急电:“敌台频繁试探我方频段,加密信号出现异常波动!”nbsp他抓起早已准备好的铁皮箱,里面装着尚未正式列装的nbsp“抗干扰通信协议”nbsp测试版nbsp——nbsp这是团队在接到局势通报后,昼夜赶工nbsp176nbsp小时的成果。
nbsp根据《1958nbsp年沿海通信战备档案》(档案编号nbspYDB19580709),陈恒团队此次携带的设备包含两大创新:一是基于nbsp“汉字区位码”nbsp的跳频加密模块,二是能自动识别干扰信号的自适应滤波器。但当他们在厦门前沿阵地架设设备时,却发现一个致命问题:沿海盐雾导致加密模块的电路板焊点腐蚀,信号传输稳定性下降nbsp30%。
nbsp一、战壕里的高频战场
nbsp7nbsp月nbsp18nbsp日,距离海岸线nbsp3nbsp公里的猫头山阵地,通信兵小林正用万用表检测线路。19nbsp岁的他入伍刚满一年,却已在战壕里熬红了眼。“班长,第三组线路又断了!”nbsp他对着步话机大喊,炮弹尖啸声中,手中的线缆还带着被弹片划伤的新痕。阵地上的通信设备是三天前刚换的国产加密电台,却因敌台的连续扫频干扰,始终无法稳定工作。
nbsp陈恒蹲在猫耳洞里,借着应急灯的微光调试滤波器。盐雾在设备表面形成的白色结晶,让他想起nbsp1956nbsp年在青岛试点时遇到的防潮难题。“把备用的蜂蜡拿过来。”nbsp他向技术员小张示意,这种源自民间的土办法,曾在沿海地区的设备维护中屡建奇功nbsp——nbsp将蜂蜡融化后涂抹电路板,能有效隔绝盐雾侵蚀。
nbsp二、频谱仪上的暗战
nbsp与此同时,位于后方的频谱监测车正在进行nbsp24nbsp小时扫描。技术员老王盯着荧光屏上频繁跳动的干扰频段,突然发现敌台信号出现规律性间歇nbsp——nbsp这是典型的nbsp“脉冲干扰”nbsp模式。他立即将数据传入陈恒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nbsp“抗干扰协议”nbsp算法正在快速迭代,根据干扰特征自动生成新的跳频序列。
&n
第165章 局势升级与通信备战[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