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邮电系统人才储备计划启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7nbsp年nbsp12nbsp月的北京邮电部大楼,走廊里挂满全国通信网示意图,墙角的火炉跳动着微弱的火光。镜头掠过贴满招聘启事的布告栏,停在三楼会议室nbsp——nbsp烟雾缭绕中,邮电部负责人的手重重按在《邮电系统人才储备计划纲要》上,窗外的北风卷着雪花拍打着玻璃。字幕浮现:1957nbsp年末,当通信技术自主化征程遭遇寒流,邮电系统在人才断层的危机中按下加速键。从高校课堂到基层邮电所,从理论教材到实操车间,一场跨越行业的人才攻坚战,正为新中国通信事业培育破土而出的新苗。】
nbsp1957nbsp年nbsp12nbsp月nbsp10nbsp日,邮电部大礼堂内,45nbsp岁的部技术司司长王国华捏着话筒,看着台下nbsp1200nbsp名职工代表。礼堂穹顶的吊灯在他发灰的中山装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手中的讲稿第nbsp3nbsp页被红笔圈满重点:“同志们,去年我们进口的载波机没人会修,今年‘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推广时,三分之二的邮电所缺合格报务员nbsp——nbsp人才,是我们眼下最紧缺的‘通信器材!”
nbsp根据《邮电系统人才储备计划纲要》(档案编号nbspYDB19571208),这场被内部称为nbsp“通信育苗工程”nbsp的计划,核心是nbsp“三年培养nbsp名技术骨干,五年实现关键岗位自主供血”。王国华的发言带着罕见的颤音:“当年苏联专家在的时候,我们靠‘师傅带徒弟学技术;现在人家不教了,我们就自己建学校、办作坊,让每个邮电所都成为人才孵化器。”
nbsp一、高校实验室里的定向班
nbsp12nbsp月nbsp15nbsp日,清华大学电机系的教室里,22nbsp岁的应届毕业生陈建国盯着课表发愣:“载波机原理、密码学概论、邮电经济管理……nbsp这比专业课还多三门。”nbsp作为首批nbsp“邮电定向班”nbsp学员,他的课本扉页盖着nbsp“部校联合培养”nbsp的红色印章nbsp——nbsp这是邮电部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nbsp7nbsp所高校签订的nbsp“2+1”nbsp培养协议:前两年在校学理论,最后一年到邮电部直属工厂实操。
nbsp高校教师张教授在黑板上画下通信网架构图,粉笔突然折断:“别以为进了定向班就是铁饭碗!上个月我去上海邮电局,发现他们还在用nbsp1947nbsp年的日式交换机,你们将来要做的,是让这些‘老古董接上国产加密系统。”nbsp教室里的窃窃私语渐止,学生们看着张教授带来的老旧电键,突然明白课本上的公式终将落在布满油垢的操作台上。
nbsp二、车间里的nbsp“师徒红宝书”
nbsp与此同时,上海邮电器材厂的锻压车间里,53nbsp岁的老技工李师傅正把nbsp“师徒协议”nbsp拍在nbsp21nbsp岁的学徒王强手上。协议第nbsp5nbsp条写着:“三个月内掌握‘红十月电台电源模块拆装,六个月能排查三种以上加密设备故障。”nbsp李师傅的工具箱里,躺着nbsp1953nbsp年苏联专家送的扳手,柄上的nbsp“CCCP”nbsp字样已被磨平:“当年我跟着瓦西里师傅学拧螺丝,现在你跟着我学修国产电台,记住nbsp——nbsp设备会老,手艺不能断。”
nbsp王强的笔记本上,除了李师傅口述的nbsp27nbsp个维修要点,还画满设备内部结构图。当他
第163章 邮电系统人才储备计划启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