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中苏通信技术交流转折[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7nbsp年nbsp11nbsp月的北京,苏联驻华大使馆的会客室里,雕花玻璃吊灯在会议桌上投下斑驳光影。中方技术团队的笔记本上,“联合技术研讨会”nbsp的标题下画着未完成的通信设备图纸。镜头特写苏方专家推回的合作方案,红色批注nbsp“技术涉密”nbsp格外刺眼。字幕浮现:1957nbsp年深秋,当克里姆林宫的外交风向悄然转变,中苏通信技术交流的齿轮开始卡顿。那些曾在车间并肩调试设备的身影、在黑板上共同推演的公式,正被nbsp“技术保密”nbsp的帷幕逐渐隔开。中方技术人员在冷遇中握紧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靠人不如靠己”——nbsp这是压力,更是自主创新的冲锋号。】
nbsp1957nbsp年nbsp11nbsp月nbsp7nbsp日,十月革命纪念日前夕,邮电部国际合作司的会议室里飘着浓重的红茶味。陈工握着钢笔的手悬在笔记本上方,笔尖在nbsp“请求共享数字加密芯片技术”nbsp的条目下划出深深的痕迹。苏方首席专家伊万诺夫的声音通过翻译传来:“很遗憾,这属于国防尖端技术,不在交流范围内。”nbsp他面前的合作方案被原封不动推回,牛皮纸封面上的nbsp“绝密”nbsp印章红得灼眼。
nbsp根据《中苏通信技术交流备忘录》(1957nbsp年第nbsp12nbsp期)记载,这是三个月内中方第三次技术合作请求被拒。此前苏方已停止提供nbsp“红十月”nbsp电台的升级版图纸,连常规的电子管参数手册都改为nbsp“受限查阅”。陈工看着伊万诺夫胸前的列宁勋章,想起三年前对方在车间手把手教他调试载波机的场景,喉头微微发紧nbsp——nbsp那时的技术交流会上,苏方专家会用粉笔在黑板上详细推导每一步公式。
nbsp11nbsp月nbsp15nbsp日的联合研讨会上,这种转变达到顶点。当陈工展示nbsp“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nbsp的升级版方案,伊万诺夫的评价只有短短两句:“基于古典密码的改良缺乏前瞻性,建议直接引进苏联最新的‘琥珀加密系统。”nbsp翻译的声音刚落,后排的年轻工程师小张忍不住低声反驳:“我们的系统已经在nbsp12nbsp个军区通过实战验证。”nbsp话一出口,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
第162章 中苏通信技术交流转折[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