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哈军工通信系扬帆启航[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3nbsp年深秋的哈尔滨,松花江江面结着薄冰,镜头掠过白雪覆盖的城市轮廓,最终定格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nbsp——nbsp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现场。施工机械轰鸣声中,起重机吊起钢梁,工人们挥汗如雨。字幕浮现:1953nbsp年,抗美援朝胜利后的中国,急需建立现代化军事教育体系。通信,作为现代战争的nbsp“神经中枢”,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通信系的筹建,承载着为国防通信锻造中坚力量的使命,一场关乎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就此展开。】

    nbsp1953nbsp年nbsp11nbsp月,寒风裹挟着细雪掠过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工地。在临时搭建的筹备办公室里,38nbsp岁的李教授正俯身查看铺满桌面的图纸,冻得发红的手指反复摩挲着通信系教学楼的设计图。作为从海外归国的通信专家,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nbsp——nbsp新中国需要的不是照搬国外模式的学院,而是能培养出实战型通信人才的摇篮。

    nbsp此时,五名苏联通信领域专家的到来,为筹备工作注入新力量。根据现存于国防大学档案馆的《1953nbsp年哈军工通信系筹建会议记录》(档案编号nbspHJGnbspnbspTXnbspnbsp001)记载,苏联专家带来了莫斯科军事通信学院的全套课程体系资料,涵盖通信原理、密码学基础等nbsp17nbsp门核心课程。然而,在首次课程设计会议上,理念冲突便显露端倪。

    nbsp“理论是技术的根基,必须用nbsp80%nbsp的课时夯实基础。”nbsp苏联专家伊万诺夫用俄语通过翻译强调,他的手指重重敲在课程计划表上,“看看卫国战争时期,没有扎实的理论,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废铁。”nbsp李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参会的中方教师,缓缓开口:“我们的战场环境与苏联不同,学员需要更快掌握能直接用于实战的技能。比如野外通信设备抢修,在朝鲜战场上,多耽误一分钟,就可能造成重大伤亡。”

    nbsp双方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三天。伊万诺夫带来的课程体系强调系统性,从麦克斯韦方程组讲起,逐步深入通信理论;而李教授根据在朝鲜战场的观察,提出应增加通信设备操作、战场通信组网等实践课程。会议陷入僵局时,李教授连夜整理资料,调取了志愿军司令部提供的《1950nbspnbsp1953nbsp年通信保障战损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因通信设备故障导致的信息中断占比高达nbsp37%,其中nbsp80%nbsp的故障可通过现场快速维修解决。

    nbsp第四天的会议上,李教授将报告摊在桌上:“我们的学员未来要在战场上与敌人的炮火赛跑,理论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学会如何在断壁残垣中架起通信线路,如何用有限设备保障指挥畅通。”nbsp伊万诺夫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或许可以尝试平衡,但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

    nbsp课程体系的初步方案敲定后,师资培训成为新的挑战。当时,国内通信专业教师大多缺乏实战经

第152章 哈军工通信系扬帆启航[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