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寒门母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七十五章 辞官[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硝酸钾和硝酸钠,都有一个共性——随着水温的升高,溶解度明显增大,但是硝酸钠的变化幅度更小。

    所以只需要将现在的混合溶液煮沸,使其趋近饱和,再熄火,在降温冷却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硝酸钾先结晶析出。

    但是只一遍不行,因为在冷却的过程中,也会有硝酸钠结晶析出,所以要不停地重复溶解—加热—冷却的步骤,来提高硝酸钾的纯度。

    虽然硝酸钠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助燃剂,但是如果火药中含有过多的硝酸钠,就极易受潮。

    大宣目前没有发现这个步骤的作用,也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工匠们也是仅凭口耳相传的技术组织生产。

    而且光是之前过滤“渣滓”这一步,做的也不十分尽心。

    除了做烟花爆竹的小作坊,那是给自家做工,能尽些心,反倒是工部那些拿工钱混日子的匠人们,总是“差不多就行”,多留些“渣滓”还能充数。

    其实楚清那个世界的近代时期,倒是知道根据溶解度进行分离硝酸钠了,却也是输在提纯这道工序上。

    那个时期军队大量装备火器,对火药的需求猛增,官府不但从原材料上控制成本,还极力要求省时省工,结果导致硝酸钾的纯度不高,极易受潮。

    硝酸钠的吸湿性很强,制出的火药中硝酸钠成分多,受潮后就结团,没法装入铳管炮膛,需要重新磨成粉粒。

    而士卒药匠从事这两工序,无非用锤斧杠板等工具碾、劈、砸、搓……药粉就会受到撞击或摩擦吸热,爆炸也就在所难免了。

    明代京师和各地各镇火药局,经常发生大爆炸,就于此有关。

    反正那时候是材料没少浪费,制出的火药却不尽人意。

    带硝酸钾阴干后,剩下就是跟硫磺和炭混合了。

    楚清念叨着,“我这绝对够判个无期了!”用药房的秤逐一给材料称重。

    关于火药配方这件事,楚清高中的时候还跟男同学差点打起架来。

    男同学说因为一份硝石两份硫磺三份木炭这个比例,才使得华国的火药发明虽早,却于战争无益,而最佳组配比率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华国火药配方不如西方科学。

    而楚清出于比较朴素的爱国思想,坚定认为配方没错,是后人理解有误,以及工艺问题,才导致我们战争的失利。

    两个人争争就算了,可是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得很,各自还都有关系要好的伙伴,就演变成两伙人吵架。

    人多嘴杂,吵架无好口,难免人身攻击,差点儿就打起来了。

    唉,青春真好。那个世界真好。

    回不去了。

    楚清往里面掺糖粉。感谢小宝的孝敬,刚到南边第一个就想到给娘亲提供糖粉。

    硝酸钾与白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加热就能让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

    这可是上好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啊!

第八百七十五章 辞官[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