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平叛上半场:剿匪[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魏国朝廷对几乎半边国土失去控制。
nbsp面对这样的乱局,作为战争狂主的魏国皇帝拓跋焘,却一点也不担心。
nbsp不但不担心,他反而有些窃喜。
nbsp因为他看到了另一层良机:顺手对付佛教。
nbsp拓跋焘迅速调整治国方略,把自己原有计划与叛乱现状结合起来,制定了一个“一石二鸟”方案。
nbsp在这个方案中,拓跋焘既要击垮叛军,也要顺手把境内佛教一锅端,全部收拾掉。
nbsp在他看来,只是平定叛军,战斗过程稀松平淡不说,战争的结果也一定是油水不大。
nbsp没什么油水,自掏腰包打赏官兵,拓跋焘觉得肉疼,官兵们也觉得不过瘾、没什么积极性。
nbsp叛军的地盘、人口、财富,原本就是自家锅里的肉,没什么搞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而把佛教拉扯进这场叛乱里,那就完全不同了。
nbsp不管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领军将军、带兵校尉、以及参战军士,都知道佛教是块大肥肉。
nbsp平定盖吴、薛永宗之叛,官兵积极性不会高。但如果在盖吴、薛永宗之尾,再加上一个佛教,那参战官兵一定会嗷嗷叫唤、士气陡涨几个台阶。
nbsp参加这样的战斗,将军、校尉,部曲、军士,都会加大投入,置办最好良马、购买最利兵器、鼓起最佳斗志,然后争先冲锋、奋勇杀敌。
nbsp因为,佛教实在太肥了,剿灭它的回报必定丰厚无比。
nbsp嘿嘿,以这样的军队对付区区不到二十万叛军,相信不劳自己亲征,叛军必被摧枯拉朽击溃。
nbsp——拓跋焘胸有成竹这样想着。
nbsp唯一要做的准备,是将佛教徒卷入叛军的证据,“收集”得扎实一些。
nbsp佛教背后站着的势力,也是鲜卑贵族、汉族豪强,不乏朝中高官、部落首领、士族领袖,对付他们,容不得半点疏漏。
nbsp老爹当年是如何对道教进行抢劫的,拓跋焘现在打算就用相同办法对佛教来一遍。
nbsp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nbsp皇帝拓跋焘考虑清楚后,召来司徒崔浩,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nbsp跟着,他作出几道军事部署:
nbsp1、公布了盖吴、薛永宗、薛安都的佛教徒身份。并强调叛军将士多数是佛教信徒。
nbsp2.任命薛永宗同族人薛拔为平西将军,率2万军队在黄河边筑起营垒,阻断薛永宗与盖吴的联系、增援。
nbsp3.命大将拓跋处之率两万精兵讨伐薛永宗部叛军。
nbsp4.命殿中尚书乙拔统领三万骑兵攻打盖吴部叛军。
nbsp5.拓跋焘亲率五万大军南下河东,先包围薛永宗据守的城堡。
nbsp盖吴见势不妙,派出佛教高僧为使者,去向南朝宋国称臣,请求支援。
nbsp好巧不巧,宋国此时正在进行内部清洗:左卫将军范晔、员外散骑常侍孔熙先见皇帝刘义隆病重,便打着刘义康名义造势,力证兄终弟及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nbsp他们的行动惹怒了皇帝刘义隆。后者决定趁机对彭城王的党羽一网打尽,彻底铲除四弟刘义康的影响。
nbsp对盖吴的求助,刘义隆只是让盖吴的高僧使者带回去一道诏书:任命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
nbsp这显然是画大饼,没有实质帮助。
nbsp盖吴对此失望至极。
nbsp他徒叹奈何之下,只能与薛永宗一道,硬着头皮与魏国朝廷军死拼。
nbsp第一轮交手,薛永宗部全军覆没。
nbsp薛永宗本人投水而死;其副手薛安都逃到了南方宋国,后来成为宋国大将。
nbsp拓跋焘乘胜西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先到长安城休整。
nbsp之后,魏军兵分两路:皇帝拓跋焘部进攻盖吴中心据点安定城、殿中尚书乙拔率其余大军攻打盖吴老巢杏城。
nbsp没太大悬念,安定城、杏城几乎同时被拿下。
nbsp不过无论是战俘中还是死尸里,都没有见到盖吴本人。
nbsp他应该是只身潜逃了。反正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他的身影。
nbsp拓跋焘剿灭薛永宗、盖吴叛军,只是完成了心中平叛任务的一半。
nbsp之前在长安城休整时,拓跋焘身边的中书侍郎王贞丰,偶然撞见:长安城华法寺里,不但藏有许多妇女,而且购置了大量兵器。
nbsp拓跋焘已经下令雍州刺史府、长安太守府,在全州范围内对佛教寺庙进行搜查,确认一下是否都有类似情况。
nbsp拓跋焘打算精心筹划一下,把更大精力投入到平叛的下半场:灭佛。
喜欢。
第345章 平叛上半场:剿匪[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