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燃希望之火[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34;三十七度二34;旁画了个圈,34;今天要是能到七十,就成了。34;
nbsp陈师傅突然蹲下来,布满老茧的手抚过坯布,那布料的柔软与手掌的粗糙相互摩挲。他想起三天前这小子蹲在碎炭堆里捡燃料,靛蓝染得指甲盖发蓝,偏生说34;科学比经验金贵34;。nbsp现在染缸旁多了木架,摆着一排带刻度的玻璃管,还有包得严严实实的酸碱试纸——像极了他儿子在洋学堂里说的34;实验室34;。
nbsp34;再加半块炭。34;顾承砚突然说。nbsp陈师傅抬头,正撞进他发亮的眼睛里。nbsp那眼神不像是少东家,倒像是当年自己在苏州学徒时,师傅盯着头缸新染的湖蓝绸子的模样。
nbsp后半夜的梆子敲过三下时,陈师傅突然34;哎呀34;一声。nbsp他扯着顾承砚的袖子往染缸前拽,竹片挑起的坯布在煤油灯下泛着水润的青,像把浸在晨雾里的玉,那色泽温润而迷人。nbsp顾承砚抢过布角,凑到鼻尖闻了闻——没有那股刺鼻子的碱味,只有草木灰的清苦,那清新的气味让人精神一振。
nbsp34;泡沸水!34;两人异口同声。nbsp苏若雪提着铜壶进来时,正看见顾承砚把半匹布塞进滚水锅里,水与布接触发出“滋滋”的声响。nbsp她袖中还揣着白天新记布庄的订单,此刻却忘了掏,只盯着咕嘟冒泡的水面,那水泡破裂的声音“噗噗”作响。nbsp布角在沸水里翻卷,像条青色的鱼,灵动而活泼。
nbsp34;没变!34;陈师傅突然拍了下大腿,发出“啪”的一声。nbsp他凑近看,布面的蓝还是那么匀,连水都没怎么染浑。nbsp顾承砚的手指抠着锅沿,指节发白——三天前他在图书馆查的《染料化学》里写着,天然靛蓝的热稳定性阈值是七十度,可眼前这匹布在一百度的沸水里煮了一刻钟,竟连色光都没暗半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34;成了。34;他听见自己声音发哑。nbsp陈师傅的手抖得厉害,摸出烟袋锅子才发现没装烟丝,干脆把烟袋往桌上一扔,发出“哐当”声,抓起布就往门外跑:34;我去叫老周头!让他看看啥叫39;土法子39;也能赛过洋机器!34;
nbsp染坊的门34;哐当34;撞上,苏若雪这才想起手里的铜壶。nbsp她把水倒进顾承砚的茶碗,热气模糊了两人的脸,那温热的水汽带着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
nbsp34;陈师傅方才说,明儿就能开十口新染缸。34;她从袖中抽出叠订单,最上面那张是南京李记的,纸张发出“哗啦”声。34;李掌柜天没亮就派人来,说要加订八百匹。34;
nbsp顾承砚接过订单,指尖扫过34;沪上顾氏新靛青34;几个字,那纸张的质感在指尖滑过。nbsp窗外的天色正从墨黑往青灰里褪,那色彩的渐变如同一场神秘的魔术。他突然想起三天前家族会议上,顾明远拍桌子说34;手工作坊比不过机器34;。nbsp现在染坊后巷传来陈师傅的吆喝,混着老周头的笑骂,像把钝刀慢慢剜开压在他心口的石头。
nbsp“如今订单猛增,可咱们的产能有限,这可如何是好?”顾承砚皱着眉头,与苏若雪和陈师傅讨论起来。陈师傅摸着下巴思索道:“或许咱们可以安排工人加班,提高每日的产量。”
nbsp苏若雪也点点头:“我去和工人们商量一下,给他们适当增加些工钱。”
nbsp顾承砚思考片刻后说:“好,就这么办。另外,咱们也得加快新染缸的搭建进度。”
nbsp34;把样品送出去。34;他把订单往苏若雪手里一塞,34;李记、王记、新记,每家送两匹。再让阿福去码头,跟刘老板说咱们的货要优先装船——34;
nbsp34;顾少!34;染坊外突然传来跑堂的喊。nbsp阿福扒着门框,额角沾着星子似的汗珠,那汗珠在灯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34;王记的王掌柜带着人来了,说要见您!34;
nbsp王掌柜的马褂前襟沾着车尘,一进染坊就扑向那匹刚出缸的布,脚步急促,带起一阵微风。nbsp他捏着布角往自己袖子上蹭,蹭得额头冒汗,那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地上发出“滴答”声。
nbsp34;顾少,我上月还说要转订山本的樱花绸,您看我这老脸——34;他突然拔高嗓门,34;我要一千匹!不,一千五!南京分号的张老板昨儿还说你们的布褪得厉害,我这就拍电报让他来看!34;
nbsp顾承砚还没来得及说话,后巷又传来车铃声,清脆响亮。nbsp苏若雪掀开门帘,身后跟着个穿竹布长衫的年轻人,门帘晃动发出“哗啦”声。
nbsp34;顾少,这是汉口来的周先生,说在码头上见着咱们的货,特意来谈代理。34;
nbsp染坊里的人越聚越多,嘈杂的人声在染坊里回荡。nbsp顾明远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门口,手里端着茶盏,茶沫子都没动,那静止的茶沫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安静。nbsp他望着王掌柜攥着样品布的手,又看顾承砚在订单上签字的侧影,喉结动了动,到底没说话。
nbsp顾婶的算盘在柜台后34;噼里啪啦34;响成一片,那清脆的算盘声如同欢快的乐章。她抬头喊:34;承砚,苏州吴记要五百匹月白!说比苏杭货每匹贵五毛!34;nbsp顾承砚的笔尖顿在纸上,那停顿的瞬间仿佛时间也凝固了。nbsp五毛,足够买半袋洋面。nbsp他想起三天前在染坊捡碎炭时,陈师傅说34;顾家绸庄要能多赚五毛,就能多养十户蚕农34;。nbsp现在阳光透过木窗照进来,在订单上洒下一片金斑,那金色的光芒如同希望的种子。他突然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不是因为钱,是因为那些墨迹未干的34;顾氏34;二字,终于不再是34;褪色货34;的代名词。
nbsp这场热闹一直持续到黄昏。nbsp最后一批客人走时,苏若雪关了铺板,把算盘往桌上一放,算盘与桌面碰撞发出“哐当”声。34;今天一共接了三千二百匹订单,比上月整月还多一倍。34;她指了指墙角的样品布,34;周先生说汉口的布行都在传,顾家出了39;煮不褪的神仙绸39;。34;
nbsp顾承砚靠在染缸上,望着陈师傅在整理染料,老人的白发沾着靛蓝,却笑得像个孩子,那灿烂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nbsp他摸出祖父给的烟杆,铜烟嘴在夕阳下闪着暖光,那温暖的光芒让人感到安心。nbsp三天前他还在想怎么让家族相信34;温度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34;,现在染坊里飘着的草木灰味,都带着股扬眉吐气的甜,那淡淡的甜味在空气中弥漫。
nbsp34;该给同业会的人送样品了。34;他突然说。nbsp苏若雪一怔,随即明白他指的是苏记、周记那些约好的商家。
nbsp顾承砚翻开账本,在“同业会筹备”那栏画了个圈:“等他们见着这布,联合买轧光机的事就成了。”
nbsp可他没料到,消息传得比马车还快。三天后,山本商事的会客室里,山本一郎把顾家的样品布揉成一团。他的金怀表在桌上滴滴答答走着,秒针每跳一下,他捏布的手指就紧一分。
nbsp“八嘎!”他突然把布团砸向汇报的手下,“张记的仓库烧了,顾家倒更疯了?”
nbsp手下缩着脖子,额角渗出汗:“顾家染坊加了护院,码头的货船也盯得严......”
nbsp山本一郎转身拉开抽屉,里面躺着张记老张头的绝命书。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让人往张记的染料里掺了明矾,看着那些“永不褪色”的布在客户手里成了花抹布。可顾家这小子倒好,偏生用“土法子”破了他的局。
nbsp“去查。”他摸出支雪茄,火光照亮他扭曲的脸,“查顾家的染坊有几个护院,查轧光机什么时候到港——”他咬着雪茄笑了,“再去后巷找周婶,她儿子在码头上当搬运工......”
nbsp黄包车的铃铛声从窗外传来。顾承砚站在绸庄门口,望着苏若雪把最后一批样品塞进木箱。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根拴着希望的线。他摸了摸怀里的订单,突然听见街角传来一声咳嗽——是护院老陈在打暗号。
nbsp“苏姑娘,把轧光机的船期再确认一遍。”他转身时,目光扫过街角穿灰布衫的人影。那影子晃了晃,消失在巷子里。
nbsp顾承砚摸出烟杆,铜烟嘴在掌心压出个印子。
nbsp他想起陈师傅说的“绸子软,骨头硬”,又想起山本商事仓库里那些明晃晃的机器。
nbsp有些事,该提前准备了。
喜欢。
第3章 重燃希望之火[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