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25章 图纸最终定稿[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1967nbsp年nbsp10nbsp月nbsp19nbsp日,沈阳某印刷厂的地下车间里,紫外线灯发出淡紫色的光,照在刚印刷好的nbsp“67nbsp式”nbsp图纸上。小李戴着橡胶手套,指尖划过图纸边缘,三防油墨特有的涩感透过手套传来。这是第nbsp19nbsp套备份的最后一张,油墨在灯光下泛着暗绿色的光泽,与旁边用普通油墨印刷的图纸形成鲜明对比nbsp——nbsp后者在模拟潮湿环境的测试中,三天就出现了字迹模糊。

    nbsp老张蹲在恒温恒湿柜前,把刚烘干的图纸小心翼翼地放进防磁袋。柜壁的温度计显示nbsp20℃,湿度nbsp50%,这是nbsp1962nbsp年《图纸储存规范》里规定的标准。三年前在海南,就是因为图纸受潮,某工厂生产的零件尺寸偏差了nbsp0.5nbsp毫米,导致整批设备报废。他手里的放大镜下,“高频线圈公差nbsp的字迹清晰锐利,三防油墨在纸面形成的微小凸起,像给文字镀了层铠甲。

    nbsp王参谋的脚步声从楼梯口传来,皮靴踏在水泥地上的回声在车间里回荡。他带来的加密电报已经解密:“前线急需图纸备份,敌可能空袭核心厂区。”nbsp当看到nbsp19nbsp套备份整齐地码放在铅制箱子里,他突然伸手拿起一套,掂量着重量:“1962nbsp年的老图纸用这种油墨,在坑道里存了五年还能看,现在这些,要能撑到战争结束。”nbsp车间的排风扇嗡嗡作响,吹散了油墨的刺鼻气味,却吹不散空气中的紧张nbsp——nbsp这些图纸将在三小时后分赴nbsp19nbsp个秘密储存点。

    nbsp一、图纸的危机:从nbsp1962nbsp年的霉变说起

    nbsp1962nbsp年夏,福建前线的坑道里,1962nbsp年nbsp“62nbsp式”nbsp电台的生产图纸正在霉变。报务员发现时,第nbsp37nbsp页的线圈绕制图已经模糊,菌丝像白色的蛛网爬满nbsp“匝数nbsp197nbsp圈”nbsp的字样。这份经历被写入《1962nbsp年装备图纸事故报告》,编号nbsp“62nbspnbsp图nbspnbsp07”,其中记录的损失触目惊心:因图纸模糊导致的零件报废率达nbsp37%,某批次设备因关键参数看不清,组装后全部无法使用。

    nbsp当时的图纸印刷采用普通油墨和道林纸,在潮湿环境下保存期不超过三个月。某军械库的统计显示,19621966nbsp年间,因霉变、腐蚀、虫蛀导致的图纸失效事件共nbsp47nbsp起,其中在沿海地区的故障率高达nbsp63%。“不是工厂不想生产,是看不清图纸上的字。”nbsp老张在nbsp1966nbsp年的图纸管理会议上拍着桌子,他展示的某张图纸上,“镀铬层厚度nbsp的标注已经被海水浸泡成一团墨渍。

    nbsp“最要命的是战时抢修。”nbsp王参谋在nbsp1967nbsp年的战备会议上指出,某次边境冲突中,某修配厂的图纸在暴雨中淋湿,技术员只能凭记忆组装,结果把电源正负极接反,烧毁了三台设备。“图纸是装备的命根子,命根子不结实,装备就活不长。”nbsp他的话让在场的人沉默,此时nbsp“67nbsp式”nbsp设备的图纸已经完成设计,但印刷方案还悬而未决。

    nbsp最初的印刷计划沿用普通工艺。设计组提交的方案显示,采用树脂油墨和铜版纸,成本低、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生产。但在模拟测试中,这种图纸在nbsp40℃、90%nbsp湿度的环境下,15nbsp天就出现字迹晕染,完全不符合战备要求。“就像给孩子穿单衣过冬,好看但不顶用。”nbsp小李在测试报告里写道,他把晕染的nbsp“功率nbsp3.7nbsp瓦”nbsp字样圈出,旁边画了个寒颤的小人。

    nbsp1962nbsp年的三防油墨成了唯一选择。老张翻出当年的档案,1962nbsp年为坑道储存设计的特种油墨,采用松香、桐油和氧化铅混合配方,能防水、防霉菌、防腐蚀,在海南潮湿环境下可保存nbsp5nbsp年以上。但问题是,当年的配方师已经退休,掌握这项技术的印刷厂在nbsp1965nbsp年改制,设备和技术员散落各地。“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配方找回来。”nbsp王参谋在动员会上的话,拉开了寻找三防油墨的序幕。

    nbsp寻找过程充满波折。老配方师的儿子提供了一张泛黄的配方单,但关键成分nbsp“氧化铅纯度”nbsp一栏已经模糊;当年的印刷厂老厂长记得油墨需要在nbsp100℃下熬制三小时,但具体温度曲线早已遗忘。最困难的是原料供应,桐油因战备优先供应军工,民用市场短缺,小李不得不带着介绍信跑了七个省份的榨油厂,才凑齐足够的原料nbsp年的东西,连脾气都和现在的不一样。”nbsp他在笔记里记着油墨的特性:温度高了会结块,低了则稀得挂不住纸。

    nbsp二、油墨的重生:1962nbsp年配方的现代实践

    nbsp1967nbsp年nbsp7nbsp月,三防油墨的复原工作在沈阳某印刷厂启动。老技术员周师傅戴着老花镜,按照残缺的配方单调试:松香与桐油的比例从nbsp3:7nbsp到nbsp5:5,氧化铅的添加量从nbsp5%nbsp到nbsp15%,每次调整都要熬制两小时,印刷样纸后在潮湿箱里观察三天。第nbsp19nbsp次试验时,油墨终于达到预期效果nbsp——nbsp在nbsp40℃潮湿环境下放置nbsp30nbsp天,字迹依然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秘诀在熬制的火候。”nbsp周师傅的手背被溅出的热油烫出燎泡,却坚持亲自操作,“1962nbsp年没有温度计,全凭看颜色,油面起鱼眼泡时正好nbsp80℃,冒泡像珍珠串就是nbsp100℃。”nbsp他教年轻工人用竹筷蘸油滴在冷铁板上,“脆响的是太老,发闷的是太嫩,不脆不闷刚好。”nbsp这种仅凭经验的判断,比温度计更准确,让小李想起nbsp1962nbsp年手册里nbsp“凭手感调整”nbsp的古老智慧。

    nbsp油墨的颜色成了新的争议点。复原的三防油墨呈暗绿色,与现代油墨的黑色截然不同,某设计员担心影响识图精度。但测试显示,绿色在昏暗的坑道里比黑色更易辨认,且不易反光nbsp——nbsp这正是nbsp1962nbsp年选择绿色的原因。“老东西的每个细节都有道理。”nbsp老张在对比试验后说,他把绿色油墨的图纸和黑色的放在烛光下,前者的nbsp字样明显更清晰。

    nbsp印刷设备的改造同样棘手nbsp年用的是铅印机,而现在的胶印机无法适应粘稠的三防油墨,常常出现堵版。印刷厂的师傅们想出土办法:在胶辊上裹一层细纱布,增加吸附力;每次停机前用松节油清洗,防止油墨凝固。这些改进让印刷速度从每小时nbsp100nbsp张提升到nbsp300nbsp张,刚好满足nbsp19nbsp套备份的生产需求。

    nbsp质量检验采用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式。每张图纸印刷后,要经过nbsp“三浸三晒”:浸在nbsp30℃的盐水里nbsp24nbsp小时,晒在阳光下nbsp48nbsp小时,再浸在模拟雨水的蒸馏水里nbsp24nbsp小时,最后检查字迹是否完好。第nbsp7nbsp套备份的第nbsp19nbsp张图纸在第二次浸泡后出现轻微晕染,整批重印,为此多花了三天时间nbsp套备份,一套都不能含糊。”nbsp小李在报废的图纸上写下原因,字迹被盐水浸得有些发皱。

    nbsp油墨的气味成了车间里独特的记忆。松香和桐油混合的味道辛辣刺鼻,久闻令人头晕,但工人们宁愿开窗通风也不戴口罩nbsp——“口罩会挡住油墨的气味,闻不到就不知道熬得好不好。”nbsp这种近乎迷信的坚持,却保证了每批油墨的质量稳定。老张在回忆录里写道:“那股呛人的味道,后来成了最安心的味道,闻到就知道图纸能保住。”

    nbsp8nbsp月底,首批试用的三防油墨图纸在海南某仓库完成测试。与普通油墨相比,三防图纸的保存完好率达nbsp100%,而普通图纸仅余nbsp37%。当测试报告送到北京,王参谋在批语里写:“1962nbsp年的智慧,救了nbsp1967nbsp年的急。”nbsp这句话后来被贴在印刷厂的车间墙上,旁边是熬制油墨的配方单。

    nbsp三、19nbsp套备份:分散储存的战略智慧

    nbsp1967nbsp年nbsp9nbsp月,19nbsp套备份的分发方案引发激烈争论。有人主张集中储存,便于管理;老张却坚持分散到nbsp19nbsp个不同地区,“1962nbsp年的教训,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掉下来就全碎了。”nbsp他设计的储存点涵盖三种类型:地下坑道(7nbsp处)、山区仓库(6nbsp处)、工业城市防空洞(6nbsp处),最远的位于新疆阿勒泰,最近的就在印刷厂地下车间。

    nbsp备份数量定为nbsp19nbsp套有深层考虑。19nbsp刚好是nbsp“67nbsp式”nbsp设备核心部件的数量,每套备份对应一个关键生产环节,某套丢失不会影响全局。更重要的是,1962nbsp年的设备图纸备份因数量不足(仅nbsp7nbsp套),在轰炸后出现nbsp3nbsp处生产断档,这次加倍备份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多一套备份,就多一分胜算。”nbsp王参谋在审批方案时,特意在nbsp19nbsp后面画了个五角星。

    nbsp储存方式因地制宜。东北的备份放在带加热的防潮箱,防止冬季低温导致纸张脆化;南方的则用双层铅箱,内置干燥剂,对抗高湿度;沿海地区的备份额外增加防盐雾涂层,箱体缝隙用密封胶填充。某仓库管理员发明了nbsp“沙土掩埋法”,把铅箱埋在地下nbsp1.5nbsp米,上面覆盖nbsp30nbsp厘米沙土,“比任何保险柜都保险”。

    nbsp分发过程像一场隐秘的接力。每套备份由两名战士护送,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路线随机调整,到达储存点后,只有当地最高指挥官和保管员知道具体位置。某套备份在运输中遭遇洪水,战士们背着铅箱在齐腰深的水里走了nbsp17nbsp公里,图纸因三防油墨和密封包装完好无损。“这nbsp19nbsp套图纸,是用命在护着。”nbsp老张在听取汇报时红了眼眶。

  

第825章 图纸最终定稿[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