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故障排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sp15nbsp分钟:“1962nbsp年有次干扰,就是在消失nbsp10nbsp分钟后突然增强,让我们白高兴一场。”nbsp果然,12nbsp分钟后,毛刺重新出现,而且频率变成了nbsp300nbsp赫兹nbsp——nbsp这是发电机的二次谐波,证明干扰源依然存在,只是暂时减弱。
nbsp这次nbsp“假阳性”nbsp事件彻底改变了小李的态度。他主动把nbspST1nbsp推到主测试位,自己则负责操作频谱仪做辅助分析。当两个仪器的结果相互印证时,排查效率反而提高了。“就像用两只眼睛看东西,比一只更清楚。”nbsp他在记录中写道,此刻终于理解王参谋说的nbsp“不管新老,管用的就是好的”。
nbsp四、最后的突破:150nbsp赫兹背后的接地秘密
nbsp第nbsp41nbsp小时,排查范围缩小到接地系统。小李按照nbsp1962nbsp年手册的方法,制作了一个简易的nbsp“干扰探测器”:用一段漆包线绕成线圈,接到nbspST1nbsp的输入端,像扫雷器一样沿着接地电缆移动。当线圈靠近通信站与探照灯的共用接地桩时,示波器屏幕上的毛刺幅度突然增大到原来的nbsp5nbsp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这里的接地电阻测过三次,都是合格的。”nbsp负责接地工程的老班长不解地说。他带来的测试记录显示接地电阻nbsp0.7nbsp欧姆,远低于nbsp4nbsp欧姆的标准。但老张用nbspST1nbsp测量接地线上的交流电压,发现存在nbsp1.2nbsp伏的nbsp150nbsp赫兹电压nbsp——nbsp这意味着虽然接地电阻合格,但存在明显的地电位差,足以产生干扰。
nbsp剥开接地电缆的绝缘层,真相终于大白。探照灯的接地线是nbsp16nbsp平方毫米的硬铜线,而通信站的是nbsp6nbsp平方毫米的软铜线,两者在地下nbsp30nbsp厘米处简单绞接,没有做等电位处理。当探照灯工作时,大电流在接地线上产生压降,通过绞接点传递到通信设备的接地系统,形成干扰。
nbsp“就像两条河流在地下交汇,浑浊的水冲进了清水河。”nbsp小李用nbspST1nbsp的双踪模式,同时显示两条接地线的电压波形,差异一目了然。更严重的是,绞接点处已经氧化,形成了一个非线性电阻,会产生nbsp150nbsp赫兹的谐波,这就是为什么干扰中会出现nbsp300nbsp赫兹成分。
nbsp处理方案来自nbsp1962nbsp年的《通信接地规范》。老张让人找来一块nbsp50×50nbsp厘米的镀锌钢板,作为共用接地极,将探照灯和通信站的接地线分别连接到钢板的不同位置,中间用nbsp10nbsp平方毫米的铜带连接,形成等电位体nbsp年在海岛建站,我们就是这么处理雷达和通信设备的接地冲突。”nbsp他指挥战士挖坑埋钢板,动作熟练得像在重复多年前的工作。
nbsp重新连接后,ST1nbsp屏幕上的毛刺幅度下降到原来的nbsp5%,完全不影响信号解调。小李特意测试了设备全功率发射状态,干扰没有任何增强nbsp——nbsp这次是真的解决了。他看了看表,距离王参谋要求的nbsp48nbsp小时期限,还有nbsp57nbsp分钟。
nbsp“启动发电机,加载到nbsp100%。”nbsp老张坚持做最后验证。当探照灯全功率工作,机房的灯光明显变暗,但示波器上的信号波形依然稳定,那个顽固的nbsp150nbsp赫兹毛刺彻底消失了。小李突然想起这台nbspST1nbsp的生产日期是nbsp1962nbsp年nbsp6nbsp月,刚好nbsp6nbsp年整,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nbsp王参谋带来的报务员立刻开始试发信号,加密、传输、解密一气呵成。当确认信号清晰无误,他紧紧握住老张和小李的手:“总攻时间不变,这次不会再推迟了。”nbsp机房外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发电机的轰鸣声变得平稳,仿佛也在为排查成功喝彩。
nbsp五、仪器的传承:从nbspST1nbsp到抗干扰理念
nbsp1968nbsp年夏,《通信设备接地抗干扰规范》在全军推广,其中明确规定:“不同系统的接地应采用等电位连接,禁止简单绞接。”nbsp规范的附录里,详细记录了nbsp6nbsp月nbsp7nbsp日的干扰排查案例,ST1nbsp型示波器的使用方法被列为推荐方案,旁边配着那张关键的波形图。
nbsp这次事件改变了对老旧设备的态度。某通信团专门成立了nbsp“老仪器维修组”,修复了包括nbspST1nbsp在内的nbsp23nbsp台nbsp1962nbsp年生产的测试设备,在后续的干扰排查中,这些老仪器发挥了独特作用。“它们就像老班长,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nbsp维修组的报告里这样评价。
nbsp小李在nbsp1970nbsp年设计的nbsp“70nbsp式”nbsp设备中,增加了专门的nbsp“干扰监测”nbsp接口,能直接连接nbspST1nbsp型示波器,并且借鉴nbsp1962nbsp年的经验,在接地系统中加入了隔离电容和电感,有效抑制nbsp100200nbsp赫兹的低频干扰。“不是要模仿老设备,是要吸收它们的抗干扰智慧。”nbsp他在设计说明中写道。
nbsp老张在nbsp1975nbsp年退休前,把那台nbspST1nbsp示波器捐赠给了通信兵训练基地。他在捐赠仪式上说:“好的仪器就像好的战士,不在于多新多贵,而在于关键时刻能不能顶上。”nbsp这台示波器后来成了训练教材,学员们通过它学习最基础的干扰排查方法,理解nbsp“从实践中来”nbsp的技术真谛。
nbsp1980nbsp年,军事博物馆征集nbsp“国防科技发展史”nbsp展品时,那台nbspST1nbsp和nbsp“67nbsp式”nbsp设备被一同选中。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68nbsp年nbsp6nbsp月,这台nbsp1962nbsp年生产的示波器,帮助排查出关键干扰源,保障了重要指挥信号的畅通。它证明了一个道理:技术可以迭代,但经验和智慧永远有价值。”
nbsp2000nbsp年,某新型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测试中,科研人员特意用现代仪器复刻了nbsp1968nbsp年的干扰场景,发现nbspST1nbsp示波器对nbsp150nbsp赫兹干扰的识别灵敏度,竟然比某些现代设备还高nbsp1.5nbsp分贝。“老仪器的带宽虽然窄,但针对性强,这是现在追求广谱性能的设备所缺乏的。”nbsp总设计师的评价,让在场的年轻工程师对老设备刮目相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nbsp“通信抗干扰实验室”nbsp里,一台修复如新的nbspST1nbsp示波器被放在显眼位置,旁边的显示屏循环播放着nbsp1968nbsp年的干扰波形和排查过程。学员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现代抗干扰技术,还要亲手操作老仪器,体验那种nbsp“一针见血”nbsp的排查快感。
nbsp“真正的抗干扰能力,既需要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扎实的基础。”nbsp实验室的墙上,挂着老张和小李当年的排查笔记复印件,最后一页写着:“干扰源永远在变化,但排查的逻辑和耐心不变nbsp——nbsp就像这台示波器,屏幕会老化,但它教给我们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nbsp历史考据补充
nbspST1nbsp型示波器的技术参数:根据《中国电子测量仪器史》记载,ST1nbsp型示波器由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nbsp1962nbsp年研制,带宽nbspDC500kHz,垂直灵敏度采用nbsp6J1nbsp电子管作为示波管,具有nbsp“选频放大”nbsp功能,能有效提取特定频率的信号成分。该型号在nbsp19621968nbsp年间生产约nbsp1200nbsp台,主要装备军用通信站,现存于中国通信博物馆,档案编号nbsp“62nbspnbsp测nbspnbsp017”。
nbsp干扰排查的技术背景:《1968nbsp年军用通信干扰案例集》记载,1968nbsp年nbsp6nbsp月发生的nbsp“150nbsp赫兹干扰事件”,源于通信设备与大功率用电设备共用接地极,形成共模干扰。该案例中,干扰频率与某型柴油发电机的整流频率一致,通过地电位差传递,档案编号nbsp“68nbspnbsp干nbspnbsp15”,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nbsp接地干扰的处理方法:1962nbsp年版《军用通信工程规范》(GJBnbsp10262)第nbsp3.7nbsp节明确规定:“不同系统接地应采用等电位连接,接地体面积不小于nbsp50×50cm,连接导体截面积不小于nbsp10mm2。”nbsp该规范在nbsp1968nbsp年事件后修订时,特别增加了nbsp“禁止简单绞接”nbsp的条款,相关修订记录现存于国防科工委档案馆。
nbsp实战应用记录:《1968nbsp年全军通信保障报告》显示,此次干扰排查成功后,该方法在同年夏季的三次重要通信任务中得到应用,干扰导致的通信中断率下降nbsp年珍宝岛冲突中,基于该经验的接地改造,保障了前线指挥信号的稳定传输。
nbsp历史影响:该事件推动了我国军用通信nbsp“系统抗干扰”nbsp理念的形成,1970nbsp年《军用通信设备抗干扰设计规范》将nbsp“接地等电位”nbsp列为强制要求。据《中国军事通信技术发展报告》统计,19701980nbsp年间,采用类似接地处理的通信站,低频干扰故障率比之前下降nbsp76%,ST1nbsp型示波器的干扰排查方法被纳入通信兵训练大纲,沿用至nbsp1990nbsp年代。
喜欢。
第820章 故障排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