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08章 抗干扰测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1967nbsp年nbsp3nbsp月的戈壁深处,风把沙砾抛打在混凝土掩体的观察窗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老张用袖口擦去玻璃上的尘土,视线穿过百米外的测试场nbsp——nbsp那套经历过nbsp19nbsp小时无故障考验的指挥控制系统,此刻正被笼罩在金属屏蔽网中,像一只待检的精密手表。屏蔽网外,三个漆成黄色的脉冲发生器正被技术员们仔细校准,电缆像蛇一样蜿蜒连接到控制台。

    nbsp“距离模拟测试还有nbsp40nbsp分钟。”nbsp小李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老张看了眼压力表,掩体内部气压比外界高nbsp300nbsp帕,这是为了防止电磁脉冲泄露干扰测试数据。他摸了摸口袋里的nbsp19nbsp项参数检查表,纸张边缘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皱,上面每一项指标旁都画着五角星nbsp——nbsp那是nbsp7nbsp月份事故后新增的nbsp“必保项”。

    nbsp远处的哨所升起红色信号弹,在铅灰色的天空中炸开一团模糊的红光。老张深吸一口气,按下对讲机按钮:“各单位注意,电磁脉冲模拟测试,按预定程序启动。”nbsp回答他的是一连串短促的应答声,像投入深谷的石子,在寂静的掩体里激起层层回响。

    nbsp一、测试的缘起:在威胁与应对之间

    nbsp1966nbsp年nbsp12nbsp月的北京,国防科委的会议室里弥漫着煤烟味。作战部的王参谋把一份外文资料拍在桌上,纸页上的俄文单词被红笔圈出:“核爆电磁脉冲,能在nbsp0.01nbsp秒内烧毁十公里内的所有电子设备。”nbsp他的手指重重敲在nbsp“十公里”nbsp三个字上,“上个月边境侦察报告,对方已经在试验相关武器,我们的指挥系统必须顶住。”

    nbsp老张刚从西北基地回来,军大衣上还沾着戈壁的沙尘。他拿起资料,上面的波形图让他想起nbsp11nbsp月测试中遇到的电磁干扰,只是强度标注后面多了三个零。“这玩意儿比车载电台的干扰强一百万倍。”nbsp他低声说,手指在参数栏上滑动,“我们现在的滤波电路根本扛不住。”

    nbsp“扛不住也得扛。”nbsp王参谋递过来一份测试大纲,标题用宋体加粗:“核爆电磁脉冲环境下电子设备生存性测试”。大纲要求在模拟环境下,19nbsp项关键参数的波动范围必须控制在nbsp±5%nbsp以内,这比常规标准严苛了整整四倍。“春节前拿出方案,3nbsp月开始测试。”nbsp王参谋的语气没有商量的余地。

    nbsp回基地的火车上,老张把大纲铺在小桌上,小李和老周凑过来。当看到nbsp“模拟核爆中心场强nbsp50kV/m”nbsp时,老周的眼镜差点掉下来:“我们的发生器最多只能到nbsp10kV/m,这不是逼鸭子上架吗?”nbsp他掏出铅笔在nbspmarginsnbsp演算,笔尖在纸上戳出一个个小洞,“要达到这个强度,需要重新设计脉冲形成网络,至少得三个月。”

    nbsp方案论证会上的争论比预想中更激烈。电子对抗组的专家认为应该直接采用苏联的屏蔽标准,用nbsp3nbsp毫米厚的铅板包裹设备;老张却坚持要先搞清楚参数阈值:“铅板能挡住辐射,但挡不住设备内部的耦合干扰。19nbsp项参数里,信号传输延迟最敏感,差nbsp0.1nbsp微秒就可能导致指令错误。”nbsp他拿出nbsp11nbsp月测试的记录,“上次卡车干扰都能让波形畸变,真遇到核爆脉冲,光靠硬屏蔽没用。”

    nbsp僵局在nbsp1nbsp月中旬被打破。某研究所送来的一份实验报告显示,1958nbsp年美国核试验后,距爆心nbsp15nbsp公里的雷达站曾出现过类似的参数漂移。“他们的频率稳定度下降了nbsp12%,正好超出我们的警戒值。”nbsp老张把报告复印了nbsp20nbsp份,在会上逐一分发,“这就是我们的靶子。”nbsp最终确定的方案是nbsp“分层防护”:外部用钢网屏蔽,内部加瞬态抑制电路,同时在软件层面增加纠错算法。

    nbsp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小李在绘图板前画第nbsp17nbsp版电路图。窗外飘着小雪,他的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孩子从上海来探亲,此刻正在宿舍里等着他。“再改完这处接地电容就回去。”nbsp他对自己说,却在看到模拟脉冲波形时又陷入沉思nbsp——0.1nbsp微秒的上升沿,意味着普通电容根本来不及反应。

    nbsp老周的降压药换成了最大剂量。为了调试脉冲发生器,他带着团队在零下nbsp20nbsp度的车间里连续工作了nbsp48nbsp小时,当第一组nbsp50kV/mnbsp的脉冲成功输出时,他瘫坐在地上,看着示波器上陡峭的波形,突然想起nbsp1962nbsp年制定标准时在海南测试的日子。“当年是跟天斗,现在是跟看不见的脉冲斗。”nbsp他喃喃自语,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药瓶。

    nbsp二、场强的博弈:在极限与妥协之间

    nbsp3nbsp月nbsp5nbsp日,测试场的积雪还没化透,掩体周围的冻土冻得像铁块。王参谋带着作战部的人来检查,当看到发生器的输出表头显示nbsp45kV/mnbsp时,立刻皱起眉头:“方案里明明要求nbsp50kV/m,怎么少了nbsp5?”nbsp他从怀里掏出温度计,“今天气温nbspnbsp8℃,比标准测试环境低nbsp7nbsp度,场强必须补回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老张正在检查设备的接地电阻,听到这话直起身:“不是我们不达标,是电缆在低温下的绝缘电阻会下降,强行提升场强可能导致发生器击穿。”nbsp他指着地上的电缆沟,“这些特种电缆是从上海特意调运的,耐受上限就是nbsp48kV/m,真烧了,全国都找不到备用的。”

    nbsp“战士在前线能跟敌人说‘我今天状态不好,明天再打吗?”nbsp王参谋的声音陡然提高,他指着远处的靶场,“上周演习,就因为电台抗干扰差,一个连在‘核爆后失联了nbsp47nbsp分钟。你们现在跟我谈电缆上限?”nbsp掩体里的空气瞬间凝固,技术员们手里的工具都停了下来。

    nbsp当天下午,老张带着小李去电缆厂紧急求援。厂长听完需求,把他们领到仓库最里面,指着一卷蒙着灰的电缆:“这是nbsp1960nbsp年为导弹基地生产的备用线,耐温范围nbspnbsp50℃到nbsp80℃,场强能扛到nbsp55kV/m。”nbsp他拍了拍电缆外皮,“但这玩意儿脆得很,弯曲半径不能小于nbsp1nbsp米,你们的沟够宽吗?”

    nbsp回基地的路上,小李坐在卡车驾驶室里,看着窗外掠过的戈壁,突然问:“张工,你说咱们这么拼,真能防住核爆脉冲吗?”nbsp老张望着远处的雪山,沉默了很久才说:“防不住也得防。当年在朝鲜战场,咱们的电台被美军干扰得听不见,现在不能再吃这个亏。”nbsp他摸出烟盒,发现里面只剩一根烟,又塞了回去。

    nbsp3nbsp月nbsp10nbsp日的预测试出了新问题。当场强升到nbsp40kV/mnbsp时,数据处理单元的内存开始出错,错误率随场强升高而增加。小李盯着屏幕上乱码,突然想起大学时学过的电磁兼容理论:“是空间耦合!脉冲通过电源线进入主板了。”nbsp他连夜设计了三级滤波电路,在电源入口处加了气体放电管,中间级用压敏电阻,末级接瞬态二极管,像三道关卡。

    nbsp测试前三天,王参谋突然要求增加nbsp“重复脉冲测试”。“实战中可能遇到多次核爆,不能只测一次。”nbsp他拿出新的时间表,把原来的单次测试改成间隔nbsp15nbsp分钟的三次连续测试。老周看到表时差点晕过去:“发生器的储能电容受不了,这么搞会炸的!”nbsp他蹲在设备旁计算,手指在地上画着曲线,“至少要间隔nbsp30nbsp分钟,让电容充分冷却。”

    nbsp最终的妥协方案是间隔nbsp20nbsp分钟,每次测试后用风扇强制降温。3nbsp月nbsp14nbsp日晚,小李在调试设备时发现,第三次脉冲后,第nbsp12nbsp项参数nbsp“信号解调误码率”nbsp超过了阈值。“是电容老化导致的滤波效果下降。”nbsp他换掉所有电解电容,改用寿命更长的钽电容,虽然成本增加了三倍,但在凌晨的测试中,误码率稳定在了

    nbsp测试前夜,老张在掩体里转了一圈又一圈。19nbsp项参数的监测点都亮着绿灯,屏蔽网接地电阻nbsp0.5nbsp欧姆,脉冲发生器的储能电压稳定在nbsp32kV。他走到控制台前,摸了摸小李贴在上面的全家福nbsp——nbsp照片里的婴儿已经会笑了。“明天过后,让小李休个长假。”nbsp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却又想起王参谋白天的话:“测试过不了,谁都别想休假。”

    nbsp三、脉冲的瞬间:在破碎与坚守之间

    nbsp3nbsp月nbsp15nbsp日上午nbsp9nbsp点,红色信号弹第二次升起。这次的轨迹比预演时更陡,像一根烧红的铁丝刺向天空。老张在掩体里按下倒计时按钮,数字从nbsp10nbsp开始跳动,每个人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nbsp“3,2,1——nbsp发射!”

    nbsp小李按下触发键的瞬间,整个掩体似乎震动了一下。观察窗外,脉冲发生器喷出一团淡蓝色的火花,随即被风沙吞没。控制台上的指示灯集体闪烁了一下,19nbsp个参数的监测屏同时刷新。

    nbsp“电压波动nbsp+nbsp3.2%,在范围内!”

    nbsp“频率稳定度正常!”

    nbsp“信号强度衰减符合要求!”

    nbsp前nbsp10nbsp项参数的报告声让人暂时松了口气,但当报到第nbsp11nbsp项nbsp“数据传输延迟”nbsp时,小李的声音突然卡住了。屏幕上的数字显示nbsp1.2nbsp微秒,比标准值高出nbsp0.2nbsp微秒。王参谋立刻站起来:“怎么回事?预测试时明明是nbsp0.9nbsp微秒!”

    nbsp老张凑近屏幕,发现延迟值正在缓慢回落。“是温度影响。”nbsp他指着设备舱内的温度计,“刚才的脉冲让电路板温度升高了nbsp2℃,半导体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下降了。”nbsp他示意小李启动温控风扇,当温度回到nbsp25℃时,延迟值稳定在nbsp0.95nbsp微秒。“还是超了nbsp王参谋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在纸上划出刺耳的声音。

    nbsp第二次测试安排在nbsp10nbsp点nbsp20nbsp分。这次加入了强电磁辐射环境,模拟核爆后的电磁杂音。当脉冲与杂波叠加时,第nbsp15nbsp项参数nbsp“加密模块解密成功率”nbsp突然降到nbsp98.7%,距离nbsp99.9%nbsp的标准差了nbsp1.2nbsp个百分点。“是密钥同步出了问题。”nbsp负责加密的老郑额头冒汗,他飞快地敲击键盘,重新校准同步时钟,

第808章 抗干扰测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