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1章 年11月7日 齿轮推演[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4nbsp年nbsp11nbsp月nbsp7nbsp日戈壁观测站的晨光中,1961nbsp年生产的齿轮样板被置于密电复印件上,0.98nbsp毫米的齿厚在纸上投下细影,与nbsp“37”nbsp标记的竖画完全重合。计算尺上的nbsp3.7nbsp厘米刻度线被铅笔划出,延长后恰好覆盖密电中nbsp“37”nbsp的最后一笔nbsp的比例在放大镜下形成精准网格。陈恒的拇指按住齿轮中心孔,食指沿齿廓滑动,指甲边缘在密电nbsp“3”nbsp字的弯勾处留下nbsp0.37nbsp毫米的压痕,与nbsp1961nbsp年齿轮公差标准完全吻合。】

    nbsp一、齿轮模数的技术锚点

    nbsp陈恒将齿轮样板放在绘图板中央时,金属边缘与nbsp1961nbsp年《机械零件标准手册》的第nbsp37nbsp页边缘对齐。这本手册的纸页已因常年翻阅磨出毛边,其中nbsp“圆柱齿轮模数系列”nbsp章节用红笔圈出旁注nbsp“1962nbsp年通信设备专用”。他用游标卡尺测量样板的齿顶圆直径,37nbsp毫米的读数让他忽然想起三天前截获的密电nbsp——“37”nbsp标记的横画长度正好是nbsp3.7nbsp厘米。

    nbsp“1961nbsp年定的模数,当时就考虑过电磁干扰的波长计算。”nbsp老技术员老李递过计算尺,木尺上的铜质刻度因使用过度发亮,3.7nbsp厘米处的磨损深度达nbsp0.19nbsp毫米,“那时候搞通信机齿轮,就要求齿距误差≤0.01nbsp毫米,现在倒成了破密电的钥匙。”nbsp陈恒没接话,只是将齿轮在密电上滚动,齿尖每划过nbsp“37”nbsp标记一次,就与计算尺上的nbsp3.7nbsp厘米刻度形成一次碰撞式重叠。

    nbsp齿轮转动到第三圈时,0.98nbsp毫米的齿厚在密电nbsp“3”nbsp字的弯勾处停下。陈恒忽然用铅笔沿齿廓描线,画出的弧线与密电nbsp“3”nbsp的弧度误差≤0.02nbsp毫米。这个发现让他手心出汗,汗水滴在nbsp“7”nbsp字的竖画上,晕开的痕迹长度正好是nbsp3.7nbsp毫米nbsp——nbsp相当于齿轮模数的nbsp3.78nbsp倍,与nbsp1962nbsp年密码本中nbsp“37”nbsp的笔画比例完全一致。

    nbsp二nbsp映射的密码逻辑

    nbsp午后的阳光透过观测站的铁皮窗,在密电上形成nbsp37nbsp厘米的光斑。陈恒用米尺量出光斑边缘到nbsp“37”nbsp标记的距离,370nbsp厘米的读数让他在草稿纸写下nbsp“370÷10=37”,又划掉改写为计算尺的游标被推至nbsp3.7nbsp厘米,翻转后对准密电nbsp“37”nbsp的数字高度nbsp的比例在纸页上形成隐形的数学锁链。

    nbsp“干扰波波长计算公式里,齿轮模数是基准参数。”nbsp陈恒将草稿纸推给老李,上面的公式nbsp“λ=π×m×z”nbsp被圈出,其中nbspm=0.98nbsp毫米、z=12nbsp的计算结果nbsp37.01nbsp毫米,与密电nbsp“37”nbsp的数值误差他们用整数nbsp37,我们靠齿轮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是巧合。”nbsp老李的手指在nbsp上点了三下,指节的老茧与齿轮的齿面摩擦发出细微声响,像在验证两个数字的亲缘关系。

    nbsp当计算尺的金属滑块第三次卡在nbsp3.7nbsp厘米处,陈恒忽然发现密电nbsp“37”nbsp的横画末端有个nbsp0.37nbsp毫米的墨点,与齿轮样板的中心孔直径完全相同。他用圆规蘸取红墨水,以墨点为圆心画圆,半径nbsp3.7nbsp毫米的弧线恰好框住nbsp“37”nbsp两个数字,而这个圆的面积,正好是nbsp1961nbsp年齿轮横截面积的nbsp100nbsp倍。

    nbsp三、十年技术的隐性传承

    nbsp观测站的铁皮柜里,1954nbsp年的齿轮设计图与nbsp1961nbsp年的模数标准被捆在一起,麻绳勒出的折痕处,“0.98nbsp毫米”nbsp的标注被两代技术员描过三次。陈恒翻到nbsp1958nbsp年的测试记录,某页边缘用铅笔写着nbsp“37mmnbsp波长对应齿轮参数”,字迹已模糊,但笔画走势与他此刻在密电旁的批注完全一致。

    nbsp“1

第691章 年11月7日 齿轮推演[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