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8章 年6月:雷电密匙[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3nbsp年nbsp6nbsp月的马兰基地雷雨夜,闪电在云层中撕裂出蓝色光带,通信铁塔顶端的避雷针接闪瞬间,电流轨迹(每微秒nbsp3.7nbsp安培)在示波器上形成锯齿波形。特写雷电密码器的表盘,指针跳动的频率(每秒nbsp3nbsp次)与摩尔斯电码的紧急信号频率同步。数据流动画显示:3.7nbsp安培nbsp/nbsp微秒→一次性密钥初始值,47nbsp千安→抗雷击防护等级,两者的比值(12.7)与nbsp1962nbsp年nbsp1nbsp月的铁塔夹角(37nbsp度)形成数学关联。字幕浮现:当雷电成为密码的能量源,每一次放电都在生成不可复制的密钥nbsp——1963nbsp年的雷电利用不是对自然的征服,是中国密码人用科学智慧驯服的自然加密力量。】

    nbsp【镜头:雷击瞬间的慢动作回放,3nbsp台通信设备的指示灯同时熄灭,其中编号nbsp“7”nbsp的设备外壳焦痕呈树枝状,最大裂纹长度(3.7nbsp厘米)与游标卡尺测量的数值完全一致。陈恒蹲在损坏设备前,笔记本上记录的雷击时间(14nbsp时nbsp37nbsp分)与气象站的雷电记录精确吻合,指尖划过设备铭牌上的nbsp“设计抗雷等级:15nbsp千安”nbsp字样,留下淡淡的炭黑痕迹。】

    nbsp1963nbsp年nbsp6nbsp月nbsp17nbsp日午后,马兰基地的天空突然暗如黄昏。第一声雷暴炸响时,陈恒正在通信站核对加密日志,窗外的闪电瞬间照亮铁塔顶端的避雷针,紧接着nbsp3nbsp台设备的电源指示灯同时熄灭。他冲出地窝子时,雨水已在地面汇成溪流,编号nbsp“2”nbsp的密码机外壳冒着青烟,内部电容炸裂的碎片(最大直径nbsp0.9nbsp厘米)散落在操作台上,与nbsp1962nbsp年密码本的冻裂纹路长度形成隐秘呼应。

    nbsp暴雨中,陈恒仰头观察铁塔接闪情况,闪电击中避雷针的瞬间,他用秒表记录光到声的间隔(7nbsp秒),推算雷击点距离基地约nbsp2.3nbsp公里。“每台损坏设备的接闪电流都要测,”nbsp他对赶来的战士们喊道,雨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滴落,在笔记本上晕开的墨迹恰好圈住nbsp“3.7nbsp安培nbsp/nbsp微秒”nbsp的测量值。当晚的抢修会上,他指着设备残骸:“雷电电流的随机性是天然密钥源,我们要让破坏者变成保护者。”

    nbsp【特写:陈恒用万用表测量设备残留电流,指针摆动的幅度(3.7nbsp格)与雷击电流强度数值完全对应。他在钢板上画避雷针结构图,针尖角度(37nbsp度)与nbsp1962nbsp年铁塔夹角保持一致,旁注nbsp“接闪角度nbsp=nbsp密钥生成角度”。】

    nbsp雷电过后的第三天

第558章 年6月:雷电密匙[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