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8章 年8月:沙丘密影[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2nbsp年nbsp8nbsp月的沙漠夜空,月光在铁塔投下的阴影每小时向西移动nbsp1.2nbsp米,轨迹与沙漠蜥蜴的爬行路线重叠。红外信号波形图上,月光干扰形成的杂波(0.3nbsp勒克斯)与蜥蜴活动的红外辐射(0.3nbsp勒克斯)呈现相同频谱特征。数据流动画显示:阴影长度变化nbsp1.2nbsp米nbsp=nbsp信号角度调整nbsp3nbsp度,月光强度nbsp0.3nbsp勒克斯nbsp=nbsp夜间加密基准值,两者在坐标系中形成nbsp30nbsp度夹角的稳定关系。字幕浮现:当沙漠的月光成为密码的干扰源,中国密码人从蜥蜴的生存智慧里找到答案nbsp——1962nbsp年的阴影移动不是自然现象,是写在大地上的加密时钟。】

    nbsp【镜头:红外接收器的显示屏上,月光反射的杂波将信号淹没,波形抖动频率(每秒nbsp3nbsp次)与远处蜥蜴的爬行动作同步。陈恒用卷尺测量铁塔阴影,刻度在月光下泛着冷光,1.2nbsp米的标记处与他笔记本上的nbsp“角度调整基准”nbsp红线重合。特写蜥蜴停留在阴影边缘的剪影,身长(12nbsp厘米)与阴影宽度(1.2nbsp米)形成nbsp的比例关系。】

    nbsp1962nbsp年nbsp8nbsp月nbsp13nbsp日夜,基地首次夜间通信测试在沙漠深处展开。当红外信号发射器对准北京方向时,月光在抛物面天线上的反射形成强烈干扰,接收端的字符错误率瞬间飙升至nbsp47%。陈恒蹲在设备旁,看着显示屏上扭曲的波形,发现杂波峰值稳定在nbsp0.3nbsp勒克斯nbsp——nbsp与沙漠地表的月光反射强度完全一致。通信员小张用体温加热冻僵的测试笔,笔尖在记录纸上划出的抖动轨迹,竟与信号杂波的波形重合。

    nbsp凌晨nbsp2nbsp点的沙漠气温降至nbsp12℃,陈恒沿着铁塔阴影踱步时,发现几只沙漠蜥蜴正贴着阴影边缘爬行。他蹲下身观察,蜥蜴每nbsp12nbsp分钟移动nbsp1.2nbsp米,停驻的位置始终在阴影与月光的交界处。“它们在规避强光,”nbsp他突然在笔记本上画出轨迹,“阴影边缘是最稳定的红外环境。”nbsp测量发现,铁塔阴影长度每小时精确变化nbsp1.2nbsp米,这个数据被立刻标注为nbsp“时间nbspnbsp角度换算基准”。

    nbsp【特写:陈恒的手指在沙盘上推演,阴影移动轨迹与信号发射角度形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比例(1.2nbsp米:3nbsp度)与三角函数表完全吻合。他用火柴棍模拟铁塔,月光下的影子长度误差被控制在nbsp±0.03nbsp米内,火柴燃烧的时间(12nbsp秒)对应阴影移动nbsp0.02nbsp米的精度。】

    nbsp次日夜间测试前,陈恒带领团队在铁塔周边标记出阴影轨迹。每nbsp10nbsp米插一根标杆,杆顶的红布条在月光下若隐若现,通信员按nbsp“每小时调整nbsp3nbsp度”nbsp的

第548章 年8月:沙丘密影[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