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重点任务落定[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6nbsp年nbsp1nbsp月的北京政协礼堂,34nbsp岁的陈恒握着钢笔,在《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校样上标注重点。他的蓝布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nbsp1955nbsp年赴苏考察时的笔记本,泛黄纸页上nbsp“苏联加密机继电器寿命nbsp3000nbsp小时”nbsp的记录旁,画着国产继电器的改良草图。镜头扫过礼堂穹顶的石膏灯花,与陈恒案头摆着的nbsp“53nbsp型”nbsp手摇密码机形成时空对话nbsp——nbsp这台缴获的国民党设备外壳还带着淮海战役的弹痕,却成为新中国密码技术起步的重要参照。字幕浮现:1956nbsp年的科学之春,当新中国的密码技术还在战火废墟上重建,一群穿着粗布工装的科技工作者在会议简报与设备残骸间寻找突破。陈恒们用放大镜比对苏联图纸,在算盘上推演加密算法,于nbsp“全盘苏化”nbsp与nbsp“自力更生”nbsp的争论中开辟第三条道路nbsp——nbsp那些被红笔圈注的技术参数、在分组讨论中拍响的搪瓷缸、用蜡纸刻印的《加密技术土法手册》,终将在历史的密码卷宗里,成为中国从nbsp“战场缴获”nbsp迈向nbsp“系统规划”nbsp的第一组坐标。】
nbsp1956nbsp年nbsp1nbsp月nbsp14nbsp日,全国科学大会的分组讨论室里,陈恒的手指在nbsp“无线电电子学”nbsp章节的页脚划出三道深痕。28nbsp岁的记录员小林注意到,他的茶杯盖沿磕着缺口,却还留着nbsp“1953nbsp年哈尔滨工程大学”nbsp的烫金字nbsp——nbsp那是苏联专家伊万诺夫送给他的临别礼物。“同志们请看,”nbsp陈恒举起从苏联带回的nbsp“费奥纳”nbsp密码机照片,金属外壳的精密齿轮与国内仿制的nbsp“56nbsp型”nbsp设备图纸在煤油灯下同台陈列,“我们的继电器寿命只有苏方的三分之一,却要在朝鲜战场的坑道里连续工作nbsp72nbsp小时。”
nbsp一、会场内外的技术叩问
nbsp政协礼堂的走廊里,陈恒拦住正要离场的钱三强,帆布包里的《美军nbspM209nbsp密码机拆解报告》还带着沈阳军事基地的寒气。“钱先生,”nbsp他指着报告中nbsp“机械加密模块小型化”nbsp的标注,“我们既造不出苏联的合金钢,也买不起美国的碳化钨齿轮,是不是只能在现有材料上做文章?”nbsp钱三强的目光落在报告边缘的草图nbsp——nbsp用自行车辐条改良的继电器弹簧,“土办法里藏着真智慧,”nbsp他的手指敲了敲陈恒的笔记本,“当年居里实验室也用厨房里的烧杯做实验。”
nbsp回到房间,陈恒对着招待所的铁皮暖水瓶发愣nbsp年在丹东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通信线路时,他曾用老乡的铜顶针制作过临时接头,这个经历突然浮现:“加密技术不应该是空中楼阁,”nbsp他在规划草案背面写下nbsp“土洋结合”nbsp四个大字,“洋是方向,土是根基。”nbsp窗外的北风卷着雪粒撞击玻璃,与远处传来的《勘探队员之歌》旋律交织,成为这个深夜最特别的伴奏。
nbsp二、分组讨论的理念碰撞
nbsp1nbsp月nbsp16nbsp日的nbsp“通信技术发展”nbsp专题会上,苏联顾问巴甫洛夫斯基的观点引发争议:“加密技术必须走全苏式标准化道路,否则无法融入社会主义阵营通信体系。”nbsp陈恒起身时,中山装口袋里的国产机械计算器发出轻微碰撞声,“巴甫洛夫斯基同志,”nbsp他展开从铁道部收集的《宝成铁路通信调研报告》,“秦岭隧道里的潮湿环境让苏联继电器生锈率达nbsp40%,而我们用当地的生漆浸泡工艺将故障率降到nbsp15%。”
&nb
第301章 重点任务落定[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