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 邮电通信服务农村电商试点[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7nbsp年nbsp1nbsp月的陕西凤翔县陈村镇邮电所,24nbsp岁的玻璃罐里的柿饼,罐身贴着他手写的nbsp“农产品样品nbsp——nbsp陈村霜糖”。他的蓝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nbsp1966nbsp年的《邮电业务手册》,纸页边缘用红笔标注着nbsp“长途电话区号”nbsp的空白处,歪歪扭扭画着nbsp“相机使用示意图”。镜头扫过斑驳的木质柜台,老式磁石电话机旁摆着他自制的nbsp“商品拍摄台”——nbsp一块钉着白纸的木板,旁边放着从县文化馆借来的nbsp“海鸥nbsp4Anbsp型”nbsp相机,镜头盖用细麻绳拴在桌腿上。字幕浮现:1967nbsp年初,当nbsp“农村电商”nbsp还是个陌生词汇,一群穿着绿制服的邮电人在电报单与农产品之间架设数字桥梁。小李们用算盘计算订单差价,在牛皮纸上绘制商品目录,于摇把式电话机的nbsp“滴滴”nbsp声与拖拉机的轰鸣声中编织销售网络nbsp——nbsp那些被磨破的订单记录本、在油灯下拍摄的农产品照片、用邮电编号标记的包裹单,终将在历史的通信谱系中,成为邮电服务赋能农村经济的第一组电商坐标。】

    nbsp1967nbsp年nbsp1nbsp月nbsp10nbsp日,陈村镇邮电所的煤油灯在风雪中摇曳,小李对着《陕西日报》上的nbsp“副业生产专栏”nbsp发愣,报纸上nbsp“户县农民通过邮寄销售土布”nbsp的报道让他手指在nbsp“陈村柿饼滞销”nbsp的日记本条目上留下淡淡油印。“上个月公社拉来三车柿饼,供销社只收了半车,”nbsp他敲了敲柜台下积压的样品罐,柿饼表面的白霜在灯光下泛着微光,“邮电所能发电报、寄包裹,为啥不能帮乡亲们卖货?”

    nbsp一、柜台内外的需求对接

    nbsp根据《1967nbsp年邮电农村电商试点档案》(档案编号nbspNDSC19670102),小李的nbsp“电商启蒙”nbsp始于一次包裹纠纷。村民王大爷抱着半筐核桃来寄北京,抱怨nbsp“城里亲戚说收到的核桃有一半发霉”,小李发现是包装用的麻布袋不防潮。他突然想起县照相馆的防潮纸,便骑车往返nbsp30nbsp里借来防潮油纸,这个细节后来成为《农产品邮寄包装规范》的第一条:“核桃、柿饼等干货需用防潮纸包裹两层。”

    nbsp1nbsp月nbsp15nbsp日,小李在邮电所门口支起nbsp“农产品信息板”,用粉笔写下nbsp“陈村柿饼nbsp1nbsp角nbsp/nbsp两,凤翔花椒nbsp2nbsp角nbsp/nbsp两”,旁边画着简易的邮票和信封图案。第一天只有三个老汉围观,张大爷摸着黑板说:“字认得,可咋让北京人看见?”nbsp小李掏出从县邮电局带回的《全国邮政编码簿》:“咱拍照片寄到报社,再让报社登出来,就跟贴告示一样。”

    nbsp二、镜头背后的视觉突围

    nbsp为了给农产品拍照片,小李跑了三趟县文化馆,用三个月的粮票换得nbsp“海鸥nbsp4Anbsp型”nbsp相机的使用权。在村头的打谷场,他第一次给金黄的玉米堆拍照,却发现胶卷曝光不足nbsp——nbsp冬季的阳光太弱。“就像在暗房里洗照片,”nbsp他想起在县照相馆偷学的技巧,让村民举着镜子反射阳光,在玉米堆旁形成人工光源,这个土办法让首张农产品照片勉强显影,却在寄给《陕西日报》后收到回复:“照片清晰,可配文字介绍。”

    nbsp更艰难的是商品目录编写。小李用复写纸手抄nbsp50nbsp份《陈村农产品图鉴》,手绘柿饼制作流程、花椒晾晒方法,每个手绘图案旁标注邮电所的联系电话:“0917234”。当第一份图鉴随包裹寄往西安,他在备注栏写下:“收到货后请致电,邮费从货款中扣除。”

    nbsp三、话机两端的信任博弈

    nbsp2nbsp月,首笔订单通过长途电话传来。西安的王女士想买nbsp10nbsp斤柿饼,小李握着摇把式电话机的听筒,用算盘计算总价:“10nbsp斤是nbsp100nbsp两,1nbsp角nbsp/nbsp两,共nbsp10nbsp元,邮费nbsp2nbsp元,合计nbsp12nbsp元。”nbsp对方担心质量,他立即提出:“先寄nbsp2nbsp斤样品,满意了再补款。”nbsp这个源自邮电nbsp“挂号信回执”nbsp的信任机制,让首单成交,而他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每个客户的口味偏好nbsp——nbsp王女士nbsp“不要太甜”,张先生nbsp“需要真空包装”。

第275章 邮电通信服务农村电商试点[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