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通信情报战新设备应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5nbsp年nbsp7nbsp月的厦门云顶岩监听站,24nbsp岁的情报分析员小张正将耳朵贴在nbsp“65nbsp型”nbsp晶体管接收机外壳,通过机壳震动辨别信号异常。他的蓝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nbsp1964nbsp年的《台海频段干扰日志》,纸页边缘用红笔标注着nbsp异常底噪”nbsp的连续记录,旁边别着的军用指北针外壳刻着nbsp“1962nbsp年对印作战纪念”。镜头扫过布满弹孔的监听室墙壁,新架设的nbsp“海燕nbspnbsp4nbsp型”nbsp定向天线在海风中断断续续转动,与桌上摆着的、陈恒团队刚送来的nbsp“651nbsp型”nbsp信号放大器形成新旧对比。字幕浮现:1965nbsp年盛夏,当台海的电磁空间被敌方强干扰笼罩,一群戴着降噪耳机的情报兵在晶体管与电子管的交界处展开技术突围。小张们用放大镜捕捉nbsp的信号波动,在纸质频谱图上标记异常谱线,于国民党nbsp“海啸nbspnbsp8nbsp型”nbsp干扰的间隙中打捞情报碎片nbsp——nbsp那些被海风侵蚀的监听笔记、在保密柜里发酵的设备参数、用蜡纸油印的新设备操作手册,终将在历史的情报链上,成为台海通信情报战从nbsp“被动监听”nbsp迈向nbsp“精准捕捉”nbsp的第一组有效频点。】
nbsp1965nbsp年nbsp7nbsp月nbsp10nbsp日,福州军区情报处的地下室里,陈恒将nbsp“651nbsp型”nbsp信号放大器的调试报告摔在铺满台海频段图的桌上,26nbsp岁的技术员小陈看着nbsp“灵敏度提升nbsp30dB”nbsp的测试数据,手中的电烙铁在印制电路板上烫出一个小焦斑。“金门的‘海啸nbspnbsp8nbsp型干扰把nbsp2030MHznbsp频段煮成了粥,”nbsp陈恒敲了敲刚从上海无线电厂运来的微型电子管,“但我们的新设备能从粥里捞出米粒。”nbsp他面前的nbsp“海燕nbspnbsp4nbsp型”nbsp天线设计图上,红色箭头正指向国民党军的雷达阵地坐标nbsp——nbsp那是情报员用三个月时间校定的干扰源位置。
nbsp一、晶体管丛林的灵敏度突围
nbsp根据《1965nbsp年台海情报设备应用档案》(档案编号nbspTAIHAISB19650701),陈恒团队的新设备核心是nbsp“超噪比接收技术”。小张在云顶岩首次架设nbsp“651nbsp型”nbsp放大器时,发现国产晶体管的热噪声让信噪比降至nbsp3dBnbsp以下,相当于在暴雨中听nbspwhispers。“就像戴着棉手套穿针,”nbsp他用镊子调整偏置电阻,“得给信号装个‘电子放大镜。”
nbsp7nbsp月nbsp15nbsp日,首次沿海监听行动启动。小张戴着新配发的骨传导耳机,将nbsp“海燕nbspnbsp4nbsp型”nbsp天线指向大金门岛,当旋转调谐旋钮经过示波器上的噪声基底突然出现nbsp的抖动nbsp——nbsp这是传统设备无法捕捉的信号涟漪。他立即对照陈恒团队提供的《异常信号特征手册》,发现该频率的三次谐波与国民党军nbsp“晨光nbspnbsp2nbsp型”nbsp电台的晶振频率吻合。
nbsp二、纸质频谱图的异常捕捉
nbsp在分析nbsp异常信号”nbsp时,小张遭遇nbsp“信号间歇性消失”nbsp难题。他连续nbsp72nbsp小时记录信号出现规律,发现每天nbsp准时出现,持续时间从nbsp30nbsp秒到nbsp2nbsp分钟不等。“就像敌方在打摩尔斯码的省略号,”nbsp他在纸质频谱图上用红笔圈出信号段,“得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尾巴。”
nbsp陈恒团队的设备优势在此刻显现:“651nbsp型”nbsp的自动增益控制能在信号出现瞬间将放大倍数提升至nbsp1000nbsp倍,而nbsp“海燕nbspnbsp4nbsp型”nbsp天线的nbsp0.5nbsp度定向精度,让小张能精确锁定信号来自金门西北角的马山观测所。当第八次信号出现时,他成功记录到nbsp12nbsp个完整的调幅波周期nbsp——nbsp这是三个月来首次获取的有效信号样本。
nbsp三、降噪耳机里的心理博弈
nbsp7nbsp月nbsp20nbsp日深夜,当信号强度突然提升至nbsp2μV,小张的耳机里传来模糊的电码声。他屏住呼吸调整滤波器,将带宽从nbsp10kHznbsp收窄至nbsp2kHz,噪声瞬间减弱,清晰的nbsp“滴滴答答”nbsp声让他后颈发麻nbsp——nbsp这是国民党军的密语通信。但直觉告诉他不对
第270章 通信情报战新设备应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